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核武器(资料可跳过)(1/8)
利用能自持进行核裂变或聚变反应释放的能量,产生爆炸作用,并具有大规模杀伤破坏效应的武器的总称。\t*i^a\n*l,a,i.s,k/.?c.o?m¢
等重原子核的裂变链式反应原理制成的裂变武器,通常称为原子弹;主要利用重氢(d,氘{dāo})或超重氢(t,氚{})等轻原子核的热核反应原理制成的热核武器或聚变武器,通常称为氢弹。
煤、石油等矿物燃料燃烧时释放的能量,来自碳、氢、氧的化合反应。
一般化学炸药如梯恩梯(tnt)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来自化合物的分解反应。
在这些化学反应里,碳、氢、氧、氮等原子核都没有变化,只是各个原子之间的组合状态有了变化。
核反应与化学反应则不一样。
在核裂变或核聚变反应里,参与反应的原子核都转变成其他原子核,原子也发生了变化。
因此,人们习惯上称这类武器为原子武器。
但实质上是原子核的反应与转变,所以称核武器更为确切。
核武器爆炸时释放的能量,比只装化学炸药的常规武器要大得多。
例如,1千克铀全部裂变释放的能量约8x1013焦耳,比1千克梯恩梯炸药爆炸释放的能量419x106焦耳约大2000万倍。
因此,核武器爆炸释放的总能量,即其威力的大小,常用释放相同能量的梯恩梯炸药量来表示,称为梯恩梯当量。
美、苏等国装备的各种核武器的梯恩梯当量,小的仅1000吨,甚至更低;大的达1000万吨,甚至更高。
核武器爆炸,不仅释放的能量巨大,而且核反应过程非常迅速,微秒级的时间内即可完成。
因此,在核武器爆炸周围不大的范围内形成极高的温度,加热并压缩周围空气使之急速膨胀,产生高压冲击波。
地面和空中核爆炸,还会在周围空气中形成火球,发出很强的光辐射。
核反应还产生各种射线和放射性物质碎片;向外辐射的强脉冲射线与周围物质相互作用,造成电流的增长和消失过程,其结果又产生电磁脉冲。
这些不同于化学炸药爆炸的特征,使核武器具备特有的强冲击波、光辐射、早期核辐射、放射性沾染和核电磁脉冲等杀伤破坏作用。
核武器的出现,对现代战争的战略战术产生了重大影响。
核武器系统,一般由核战斗部、投射工具和指挥控制系统等部分构成,核战斗部是其主要构成部分。
核战斗部亦称核弹头,并常与核装置、核武器这两个名称相互代替使用。
实际上,核装置是指核装料、其他材料、起爆炸药与等组合成的整体,可用于核试验,但通常还不能用作可靠的武器;核武器则指包括核战斗部在内的整个核武器系统。
历史核武器的出现,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科学技术重大发展的结果。
1939年初,德国化学家o哈恩和物理化学家f斯特拉斯曼发表了铀原子核裂变现象的论文。
几个星期内,许多国家的科学家验证了这一发现,并进一步提出有可能创造这种裂变反应自持进行的条件,从而开辟了利用这一新能源为人类创造财富的广阔前景。
但是,同历史上许多科学技术新发现一样,核能的开发也被首先用于军事目的,即制造威力巨大的原子弹,其进程受到当时社会与政治条件的影响和制约。
从1939年起,由于法西斯德国扩大侵略战争,欧洲许多国家开展科研工作日益困难。
同年9月初,丹麦物理学家nhd玻尔和他的合作者ja惠勒从理论上阐述了核裂变反应过程,并指出能引起这一反应的最好元素是同位素铀235。
正当这一有指导意义的研究成果发表时,英、法两国向德国宣战。
1940年夏,德军占领法国。
居里领导的一部分科学家被迫移居国外。
英国曾制订计划进行这一领域的研究,但由于战争影响,人力物力短缺,后来也只能采取与美国合作的办法,派出以物理学家j查德威克为首的科学家小组,赴美国参加由理论物理学家jr奥本海默领导的原子弹研制工作。
从欧洲迁来的匈牙利物理学家齐拉德·莱奥首先考虑到,一旦法西斯德国掌握原子弹技术可能带来严重后果。
经他和另几位从欧洲移居美国的科学家奔走推动,于1939年8月由物理学家a爱因斯坦写信给美国第32届总统fd罗斯福,建议研制原子弹,才引起美国政府的注意。
但开始只拨给经费6000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浩劫重生》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