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94章 欧阳公,压力太大了?(1/2)
题目一亮出,考生们纷纷伸长了脖子,瞪大眼睛确认题目,然后立刻埋头在稿纸上奋笔疾书,打起草稿。?墈~书`屋¨小\税!惘` ~罪?芯^章!結,耕+辛?快′
沈瑜的目光也瞬间锁定在诗题上,《丰年有》?
他心中猛地一跳!
不是因为题目难,而是因为...后面写的出处错了!
沈瑜的脑子飞速运转。
上面清晰的写着此句出自《诗经》?
《周颂》里有《丰年》篇,开篇便是丰年多黍多稌,颂扬丰收,祈祷太平。
可这题目写的却是丰年有?而且....标注的出处是《大雅·丰年》?
《大雅》里哪来的《丰年》篇?!
《大雅》里只有《生民》《公刘》等讲述周人先祖功业的诗篇,以及《板》《荡》等讽刺诗,根本不存在名为《丰年》的诗!
这....这明显是命题失误!把《周颂》的篇名错标到《大雅》去了!
欧阳修....竟然犯这种低级错误?!
沈瑜心中瞬间了然。
这绝对是笔误,命题时一时疏忽,把篇名出处标错了。
《周颂·丰年》是标准的颂体,歌颂丰收,祈祷国泰民安,格调庄重。
而《大雅》则多述先祖功业或政治讽喻,风格迥异。\二+捌`墈*书_蛧. ,埂!鑫/罪\全!
这标注错误,可能让举子们在立意上产生根本性的偏差....
沈瑜突然想到,这就是历史上有名的那次欧阳修命题失误事件。
现在当务之急是应对,既然题目是《丰年有》,核心还是丰年,无论出处标错与否,内容必须紧扣丰收,太平,感恩,祈祷这个《周颂》的主旨来写。
绝不能因为标注错误就跑去写《大雅》风格的讽喻,那才是真正的跑题。
沈瑜定了定神。无论题目本身如何乌龙,考试还得继续。他拿起笔,饱蘸浓墨。
宋时科举考的诗赋取五言六韵,也就是每句五个字,有六个韵脚。
就在沈瑜构思诗句之际,他的目光又扫到了第二道赋题。
通其变使民不倦赋。
这句话出自《周易·系辞下》,通其变,使民不倦,神而化之,使民宜之。
意思是让变化了的事情畅通运行,就能使百姓不会倦怠,把它提升到神妙的境界然后进行教化,就能使百姓很快适应。
讲的是变革之道要顺应规律,让百姓乐于接受。
但考题上写的赋题是,通其变而使民不倦赋...
多了一个而字。
虽然意思没大变,但严格来说,这违反了科举命题必须一字不易引述经典的铁律。!比/奇-中¢文¨王· ?最-鑫¢章/结?更~新~筷_
对于力求恢复经典原貌,反对浮华文风的欧阳修本人来说,这简首是...黑色幽默。
这个多出来的而字,同样属于命题不谨...
沈瑜心中苦笑,欧阳学士啊欧阳学士,您老人家这是....压力太大了吗?
一天之内,诗题出处标错,赋题多字,这传出去...他都能想象到朝中那些对欧阳修主持文风改革不满的守旧派,会如何抓住这两处小辫子大做文章了!
然而,对于考生来说,这多出来的而字,影响反而不如诗题出处错误那么大。
赋题的核心意思没变,通其变使民不倦才是核心。
只需紧扣《周易》原文,阐述变革之道贵在通变与使民不倦的关系即可。
至于题目里多一个字?那是考官的问题,不是考生的问题,照写无误。
沈瑜定了定神,将诗稿小心誊抄到正卷上,确保格式无误,字迹工整。
然后,他铺开新的稿纸,开始构思那篇关于变革的赋。
他脑海中瞬间闪过许多画面,大理高氏与段氏的权力更迭,侬智高之乱的根源与平息,汴京城里奢靡与贫瘠的对比,欧阳修力倡古文运动的阻力....
变革无处不在,如何通其变?如何使民不倦?这不仅是治国之道,亦是处世之理。
沈瑜提笔,在稿纸顶端写下。
通其变而使民不倦赋(既然题目如此,只能照抄。)
然后,开篇破题:
以圣人通变,其要在乎便民破题,接着铺陈古圣先王皆是因时通变,便利民生,故百姓追随不倦。
再论后世若拘泥古法,不察民情,强行变革,则民怨沸腾,变革必败。
最后点明通变之精髓,在于顺乎天而应乎人,以使民由之而不觉倦,安之而不知变收束。
赋文洋洋洒洒,引经据典但紧扣便民核心,文辞畅达,将务实精神和欧阳修教导的文以载道发挥得淋漓尽致。
写罢,自己都觉满意。
放下笔,沈瑜揉了揉发酸的手腕。
号舍外天色己从灰白转为昏黄。
他听着周围号舍里传来的书写声,心思却飘向了主考官所在的公堂。
此刻,公堂内。
气氛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千年龙虎榜?我为状元!》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