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章 林夏开始钻研古风诗词(2/3)
古风诗词吗?
接下来的日子,林夏陷入前所未有的创作困境。她尝试用ai生成器分析诗词热度,却发现点赞最高的作品永远是“你是人间四月天”这类直白情话。编辑阿棠发来的消息越来越急:“下个月要和故宫联名,必须出十首爆款!”压力像潮水般涌来,她甚至开始怀疑,当初在书院学到的“诗词要砸在人心上”,是否只是个遥不可及的梦。
转机出现在某个暴雨夜。林夏冒雨冲进书院藏书阁避雨,却撞见陆沉舟正在修复一本明代诗集。他的白衬衫被雨水洇湿,专注擦拭书页的模样,像在抚摸一件稀世珍宝。“知道古人为何爱写雨吗?”他突然开口,“因为雨能冲刷所有矫饰,让文字回归最本真的模样。”窗外惊雷炸响,林夏看着古籍中被虫蛀的字句,突然泪流满面。
第二天,林夏背起行囊独自踏上采风之旅。她去敦煌看飞天壁画剥落的色彩,在徽州老宅听屋檐雨滴答成韵,甚至跟着渔民在太湖上过了半个月漂泊生活。当她裹着沾满鱼腥气的外套回到书院时,老夫子摸着白须笑了:“丫头,你眼睛里终于有了故事。”
新创作的组诗《山河失语》在网络上掀起轩然大波。开篇《敦煌遗梦》写道:“驼铃锈蚀在时光深处,飞天的绸带,系着整个盛唐的叹息。”有人骂她故弄玄虚,也有人在评论区贴出自己拍摄的敦煌照片,配文:“这就是我看到的诗。”陆沉舟特意发私信给她:“这次,你终于让星辰有了重量。”
然而,更大的考验接踵而至。某文化节目邀请她担任常驻嘉宾,条件是必须按剧本创作“应景诗词”。录制现场,导演举着提词器要求她写一首赞颂科技发展的七律,林夏盯着大屏幕上跳动的特效,突然想起在太湖上看到的萤火虫。“对不起,”她摘下耳麦,“我写不出这样的诗。”
舆论瞬间炸锅。营销号用“新晋才女耍大牌”做标题,粉丝团分成两派吵得不可开交。林夏却把自己关在书院的茶室里,对着煮沸的茶汤发呆。老夫子推门而入,带来本手抄的《随园诗话》:“袁枚说‘诗者,人之性情也’,丫头,你丢的东西,都在这儿呢。”
重新出发的契机,是偶然发现的一封读者来信。信里夹着张泛黄的银杏叶,字迹稚嫩:“姐姐,我用你的诗给奶奶读,她说好像又回到了年轻时的江南。”林夏握着信纸,突然明白诗词的意义从来不在流量与奖项。她开通了免费诗词课,带着孩子们在书院后山辨认诗经里的植物,教他们用方言吟诵楚辞。
深秋的某个清晨,林夏收到故宫博物院的邀请函。对方希望将她的《山河失语》系列制成沉浸式展览,用全息投影还原诗词中的场景。站在太和殿前,看着自己的诗句在朱墙黄瓦间流转,她忽然想起初到书院抄《诗经》的日子。寒风卷起发间的银铃铛,叮咚声里,她轻声念出新作的第一句:“我们终将与古老的月光重逢,在某行未写完的诗里。”
故宫的琉璃瓦映着暮色,林夏站在《山河失语》全息展厅入口,听着身后此起彼伏的惊叹声,指尖不自觉摩挲着袖口的云纹刺绣。投影里,她笔下的敦煌飞天正与现代宇航员在星河中交错,这是策展团队的创意,却让她整夜辗转难眠——当传统与科技碰撞得如此绚烂,诗词的内核是否正在悄然改变?
“林老师!”清脆的童声打断了她的思绪。七岁的朵朵举着画满涂鸦的本子挤到前排,“您说‘飞天的绸带系着盛唐的叹息’,可我画的飞天在玩无人机!”孩子仰着红扑扑的小脸,眼睛亮得像藏着两颗星辰。林夏蹲下身,本子上歪歪扭扭的线条突然让她想起在书院教孩子们辨认诗经植物时,那些沾着草汁的小手。
展览闭馆后,林夏收到了陆沉舟的邀约。他选的地方出乎意料——胡同深处的旧书摊。路灯将泛黄的书页染成蜜色,陆沉舟翻着本八十年代的诗词期刊,忽然说:“知道为什么现在的诗词大赛总被诟病‘老干体’吗?因为太多人在模仿古人的腔调,却忘了文字该有的呼吸。”他抽出张泛黄的剪报,上面是某位工人诗人写的《车间月光》:“车床啃食铁屑的声音/比蟋蟀更懂秋夜的寂寞”。
灵感的迸发往往就在一瞬间。林夏开始穿梭于城市的角落:凌晨四点的海鲜市场,鱼贩滴落的水珠在月光下折射出碎钻般的光;写字楼的玻璃幕墙,倒映着西装革履的白领与广场舞的霓虹交叠。她在手机备忘录里记下:“代码在屏幕流淌成河/而我在二进制里打捞/李白遗失的月亮”。这些带着现代气息的句子,却在投稿时遭到了老牌诗刊的退稿。
“太先锋,失去了古典诗词的韵味。”编辑的回复简短而决绝。林夏把自己埋进书院后山的竹林,却意外发现了百年前的诗稿残页。那些用毛笔写在粗粝宣纸上的句子,记录着清末文人对火车轰鸣的惊恐,对电灯初现时的震撼——原来每个时代,都有人在努力用旧的形式承载新的灵魂。
转机出现在一场农民工诗会上。皮肤黝黑的建筑工人老张朗诵自己的作品:“安全帽倒扣在脚手架上/盛满了整个城市的黄昏”。林夏站在人群里,突然意识到自己寻找的答案一直都在——不是刻意地融合科技元素,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