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四章默写唐诗三百首(3/3)
?”
林夏打听后得知,小姑娘的父亲因战乱被征去戍边,至今未归。他心头一酸,第二天便教小姑娘念更多的诗,告诉他:“这些诗,风能听见,云能听见,或许你的爹爹,也能听见。”
离开蒲州时,小姑娘塞给林夏一个布包,里面是几颗烤得焦黑的红薯。林夏抱着布包,眼眶发热。原来最珍贵的馈赠,从来不是金银玉器,而是这一份带着体温的心意。
行至江州,林夏听闻浔阳江畔常有歌女吟唱唐诗。他寻至江边,果然见一艘画舫上灯火通明,歌声婉转。登上画舫,他见到了歌女秋娘。秋娘身着褪色的罗裙,怀抱琵琶,一曲《琵琶行》唱得肝肠寸断。唱罢,秋娘苦笑道:“白司马的诗,道尽了我们歌女的辛酸,可又有谁能真正改变这命运?”
林夏与秋娘彻夜长谈,将自己在民间的见闻写成诗稿,与秋娘的琵琶声相和。他们约定,要用诗歌为那些被命运碾碎的灵魂发声。此后,林夏的诗中多了几分侠气,他写道:“愿借长风千万里,吹散人间苦与愁。”
当林夏行至蜀地时,恰逢当地举办诗会。诗会上,一位自诩“诗坛新秀”的青年,趾高气扬地吟诵着堆砌辞藻的诗作。林夏忍不住起身,朗声道:“诗歌不是文字的游戏,而是心的呐喊!”他当场吟诵了一首在江州写成的诗:“浔阳江上月,照尽世间寒。琵琶声未歇,泪湿旅人衫。”
诗会现场一片寂静,片刻后,掌声雷动。那青年涨红了脸,灰溜溜地离开了。诗会后,一位老者找到林夏,感慨道:“老夫游历半生,今日终于见到了真正的诗魂。”
然而,树欲静而风不止。林夏的声名越传越远,也引来了新的麻烦。一些文人嫉妒他的才华,开始在坊间散布谣言,说他的诗皆是他人代笔。更有甚者,拿着篡改后的诗句,指责他诋毁朝廷。
面对这些恶意,林夏没有辩解。他选择继续前行,用脚步丈量山河,用诗句记录真实。在峨眉山巅,他迎着风雪写下:“雪压青松松愈挺,风欺劲竹竹更坚。流言蜚语何足惧,且把诗心付流年。”
这一日,林夏行至剑门关。关前峭壁上,不知何人用朱砂写着“蜀道难,难于上青天”七个大字。他驻足良久,突然想起王伯曾说:“诗仙李白当年也是历经千难万险,才写出这千古绝唱。”
他取出笔墨,在旁边空白处写道:“蜀道虽难终有尽,诗途漫漫永无涯。”字迹未干,一阵狂风卷起沙尘,却丝毫未能掩盖那刚劲的笔画。林夏望着自己的字,嘴角扬起一抹微笑。他知道,这条诗路,他会一直走下去,不为名利,只为让诗歌的光芒,照亮更多人的心房。
不想错过《重生之手握古风闯京城》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