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44章 英才苑才俊初长成,夏原吉崭露治国才(1/2)
朱标监国理政,推行新政,将大明朝堂带入了一个相对平稳而务实的时期。?z¨x?s^w\8_./c_o.m-
清晨的阳光洒进英才苑宽敞的明伦堂。与几年前相比,这里的少年们褪去了不少稚气,眉宇间多了几分沉稳与思考的光芒。讲台上,一位受邀而来的翰林学士正在讲授《资治通鉴》,引经据典,剖析历代兴衰得失。
然而,真正吸引众人目光的,却是坐在前排中央位置的朱雄英。当翰林讲到唐太宗纳谏一节时,朱雄英并未像其他学生那样只是记录,而是微微抬手,声音清朗地问道:
“先生,太宗有魏征为镜,故能正衣冠、明得失。然魏征之谏,多关乎君王德行、朝廷大政。学生以为,治国之本,除君王德行、朝廷纲纪外,更在于‘实’。如赋税是否均平?仓廪是否充盈?道路是否畅通?水利是否修饬?百姓是否得温饱?此等‘实政’,看似细微琐碎,却系国本根基。魏征之谏,于‘实政’似乎着墨不多。后世为政者,当如何平衡‘大德’与‘实政’之谏?”
这一问,角度新颖,首指治理核心。翰林学士先是一愣,捋须沉吟片刻,由衷赞道:“殿下此问,切中肯綮!老臣授学多年,鲜有学子能跳出典籍,以实务论兴衰!殿下所言极是,‘大德’为纲,‘实政’为本,缺一不可!平衡之道,在于君王既需魏征这等匡正君德的诤臣,亦需刘晏这等精通实务的干吏!殿下高见,老臣受教!” 这番对答,引得堂内学子纷纷侧目,看向朱雄英的目光充满了敬佩。/餿?飕\暁`税¢网. !冕-废\越·读,
朱雄英微微一笑,谦逊地拱手:“先生过誉,学生只是平日听师尊常念叨‘百姓吃饱饭比背一百篇圣贤文章都强’,又随父皇处理政务,见多了钱粮赋役之事,偶有所感罢了。”
英才苑的学子们,可不仅仅是朱雄英这一颗耀眼的明星。
在户部清吏司一间略显拥挤的值房里,一个穿着青色见习官员袍服的青年,正埋首于各地赋税黄册和新近的清丈田亩册之中。他叫夏原吉,出身寒微,却因少时聪颖被地方官举荐入英才苑。他眉头微锁,手指在算盘上飞快地拨动,时而提笔在旁边的纸上记录、对比。
“夏原吉!扬州府江都县上报的摊丁入亩新税额复核出来了吗?主事大人等着要!”一个老书办探头进来催促。
“马上就好,王书办!”夏原吉应了一声。¢墈_书\屋* ·追`蕞,歆,章_結¨他正在核对江都县新旧两册的数据,发现新册登记的田亩数比旧册多了近三成,但上报的新税额增幅却不到两成。这明显不合理!
他迅速找出江都县的地形图和水利图,发现该县新增田亩多为沿江新淤出的滩涂沙地,地力贫瘠,灌溉困难。他立刻提笔,在复核文书上清晰写道:“江都县新丈田亩多为沿江瘠薄沙地,地力远逊于熟田。若按统一税率摊征,恐伤及新垦农户,挫伤垦荒之志。建议按地力分等,瘠地税率减三成计征。另,该县新垦沙地众多,水利失修,建议行文扬州府,督饬该县兴修沿江水利,固堤引流,方可保新田长久,税源稳固。”
这份复核文书送到户部主事手中,主事眼前一亮,拍案叫好:“好!一针见血!既有数据支撑,又有解决之道!这夏原吉,是个人才!” 很快,夏原吉的名字,开始在户部传开,都知道英才苑出了个心思缜密、精通算学、善解难题的“夏算盘”。
工部虞衡清吏司的工坊里,则是另一番景象。一群工匠正围着一架新式水车模型争论不休。
“吵吵什么?都让开!”一个穿着工部见习袍服、脸上还带着点少年气的青年挤了进来,正是常茂之弟常森。他在英才苑迷上了格物和匠作。他仔细看了看模型,又问了工匠几个问题,然后拿起炭笔在地上画了起来:“你们看,这里,这个齿轮组可以简化掉!用连杆代替!还有这里,轴套太精细,费工费料,改用硬木外包铁箍一样耐用!成本起码降三成!”
工匠们七嘴八舌地讨论起来,都觉得可行!虞衡司的员外郎闻讯赶来,看着常森画的草图,拍着常森的肩膀笑道:“好小子!不愧是英才苑出来的!脑子活络!这简化方案就交给你牵头试试!真成了,给你记功!” 常森兴奋地点头,带着工匠们热火朝天地干了起来。
在都察院见习的另一个学子,则展现了出色的律法素养和文书能力,协助御史整理案卷、起草弹劾奏章,条理分明,文笔犀利;在兵部职方司见习的,则对边防舆图、驿传体系提出了优化建议…
英才苑的首批学子,悄然注入略显沉闷的官僚体系,带来了活力与效率。
消息自然传到了朱标和朱顽的耳中。
文华殿内,朱标看着户部、工部等衙门送来的奏报,脸上露出了欣慰笑容。他放下奏报,对旁边又在偷吃点心的朱顽笑道:“顽儿,你这英才苑,看来是真养出了些英才啊!夏原吉在户部,常森在工部,都干得不错!连都察院的老古板都夸他们带的那个见习生文书写得好!你这‘太子太保’,教导有方!”
朱顽咽下点心,得意地扬起下巴,嘴上却满不在乎:“嗨!标哥您过奖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明:娘娘管管你家老朱》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