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分卷阅读17(1/2)
帝就是后世所有大唐人的心理依靠。¢1\9·9\t/x?t,.·c·o,m^
二凤陛下的福泽荫蔽之深远,可见一斑。
当得起是千古一帝。]
秦始皇:千古一帝不是朕么?怎么这个李世民也是?到底有几个千古一帝啊?
[因此,当凤翔的招降宴会上,响起了这首《秦王破阵乐》,将士们先是沉默,继而痛哭。
他们想起了太宗皇帝,想起了大唐往昔的繁荣强盛,想起了如今成为丧家之犬,心中不是滋味。
黄巢的使者不能理解,因为他从来不是大唐的军人,他生活的乱世,太宗皇帝也早已成为了一个缥缈的传说。但祖祖辈辈生活在凤翔的老百姓记得!
他们听说这件事后,也是恸哭成一片,然后在族老的带领下,纷纷赶到节度使司门前,表示愿意同凤翔军共进退,与巢贼抗争到底!
郑畋当下大喜,直言:人心尚未厌唐,巢贼坚持不了多久的!
也不顾脸上破了相不能见人,立刻派儿子给逃跑的皇帝送了血书。?k!e~k`a+n/s\h?u~.·c¢o`m?然后出面整理凤翔的防务,并联络周围的节度使,集结兵力,准备反攻。
太宗皇帝,在崩逝两百多年后,以这样的方式,又一次保护了他的大唐。]
李世民没想到故事的发展竟是这样。
他双眼含泪,哽咽道:“朕……朕何德何能,得百姓如此厚爱……”
自玄武门兵变后,他总是担心后世会骂他弑兄迫父,不配为人子,总是担心自己做的不够好,白白抢了这个皇位。
可现在…现在却听到后世这样怀念他,以至于因为他,还愿意继续守护李唐的江山。
可想到“晚唐”时逃跑的皇帝,碌蠹的大臣,使得百姓流离失所,遭受战火,他眼眶又红了起来。
咸阳宫。
秦始皇的沉默,震耳欲聋。
自地图出现,他就站在门口没动过,大臣也不敢出声劝谏。+r?c,y,x*s~w..~c^o*m_
这就是君主的“德行”么?
他记得儒家喜欢强调这一套,走到哪里都变着花样的讲故事,劝君主修道德,行仁义。
但在当时的他看来,大争之世玩这一套属实是扯淡。
现在,他是一个大统一国家的皇帝了,他才刚刚转变过来这个思想,天幕就给他砸下来这么大一个例子。
若是他在坚持法治的同时,也行一些仁义的政策,让百姓过得更好,那他百年之后,大秦是不是就不会那么脆弱,一推就倒?
这就是那大唐能有将近三百年国祚的原因么?
秦始皇心里微微泛酸,不对,是很酸。
第9章 唐末农民起义5 天街踏尽公卿骨……
[虽然发生在凤翔宴会上的故事很感人,但大唐倾颓至此,不是靠着感人就能盘活的。
虽然郑畋的凤翔军誓死不降,可当时长安周边的其他藩镇都接受了招降--事情都到了这一步,谁坐上皇位他们也无所谓了,反正只要自己手里有兵有钱就好。
而逃到蜀中的唐廷政府,在收到郑畋的血书后,也终于意识到了局面败坏成什么样子了。他们痛定思痛,下了一个违背祖宗的决定--放给藩镇人事权。
自唐玄宗后期,中央财政就压力颇大,为了解决这一问题,他们选择将赋税分段截流、运输,靠着永济渠和通济渠,既能减少运输成本,又能分摊财政压力。即--直接把部分赋税留给地方。
其实这个做法在我们现代看来不算错,因为从明清到现在我们都是这样搞得。但唐朝是有边镇节度使的。
既有兵权又有财权,边镇就成了事实上的藩镇。
尤其安史之乱后,皇权式微,藩镇肆无忌惮的截扣赋税,强干弱枝变成了强枝弱干,中央朝廷得在藩镇嘴里讨吃的。
要不是后来中央建立了看似强大的神策军威慑地方,我估计安史之乱后唐朝苟不到一百多年。]
“安史之乱,又是安史之乱!”李世民气的牙根儿痒痒,到底是哪个好大儿的后代做出这种事情!
大明宫,李隆基刚打了一个酒嗝,觉得心里不太舒服。
杨贵妃关切的问:“陛下,怎么了,可是身体不适?”
李隆基有些茫然的说:“爱妃,朕总觉得有人在骂朕。”
杨贵妃嫣然一笑:“陛下多虑了,陛下如此英明神武,怎么会有人骂您呢?这安史之乱又不是您弄出来的。”
没错,李隆基又喝了一口酒压压惊,后世史书一定会夸赞他是一位明君。
[而现在,不知道是不是被大齐政权给刺激到了,蜀中唐廷直接使出了一记“两败俱伤”,唐僖宗拜郑畋为宰相,让他兼任京城四面诸君行营都统,还昭告天下藩镇,许他们自行任命官员,便宜行事,讨伐巢贼。]
秦始皇终于平静了下来,坐回了殿上主位,摇摇头:“真是糊涂,如此一来,那藩镇俨然一方诸侯,天下岂不重现春秋故事?”
扶苏在一旁道:“如此危机时刻,就算是虎狼之药也得试试,当周天子总比变成亡国之君好吧?”
“东周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盘点夺权篡位指南》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