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54章 内卷之风(2/2)
处理起来竟得心应手,算无遗策。
其梳理之迅捷、核算之精准,让毕自严这位执掌天下钱谷、素以理财能臣自诩的尚书,也禁不住暗自心惊,自叹弗如。
“陛下……究竟从何处网罗的这等人才?”几位阁部重臣心中,不约而同地升起这个巨大的疑问。
他们也曾私下考校过几位“帝党”官员的学问,结果令人愕然。这些人或许不擅诗词歌赋,不精四书章句,但在刑名钱谷、河工营造、舆地堪舆等实务领域,竟都见解精辟,处置老练。
甚至有几人在某些具体事务上的见解和处置能力,还要强于他们这些宦海沉浮数十年的老臣。
这些皇帝亲自提拔的官员,带来的不仅是效率的提升,更是一种深层次的冲击与不安。
那些原本自视甚高、以“天子门生”、“文曲下凡”自居的科举官员,骤然发现身边这批曾被自己鄙夷的“幸进之徒”,在诸多关乎仕途前程的实务领域竟远胜于己,且深得帝心,简在帝前,不由产生了巨大的、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感。
为了不被淘汰,许多人开始不由自主地勤勉起来,钻研算学、律例,努力提高效率——这正是朱由校所期望的“兢业竞进”之风(也就是后世所谓“鱿鱼效应”)。
更耐人寻味的是,这股“帝党”之风,竟也吸引了不少官员。
眼见帝党成员简在帝心,升迁迅速,且手握监察重权,一些务实或渴望权力的官员开始打听门路,甚至主动申请参加皇帝亲设的‘吏政讲习所’;
期望能通过此途径,进入“帝党”行列,获得陛下的青睐,一步登天。
毕竟,谁都看得明白,“帝党”绝非“东林”这等朋党可比,它代表着皇帝的绝对意志与未来帝国毋庸置疑的权力核心!
大明朝堂的天平,正被皇帝以这种不讲道理的方式、不干有的是人干的态度强行撬动、重塑。
帝国的庞大官僚体系,在这股新生力量的冲击与吸引下,被动、或主动地向朱由校所指引的方向艰难靠拢。
不想错过《大明:开局五千重甲禁卫横扫皇宫》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