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1章 汇聚八方人才(1/2)
主基地旁,一座充满未来科技感的银色建筑内,指示灯无声闪烁。?三·8,墈¨书¨旺+ ^蕞·薪.蟑_結*哽~鑫!哙~巨大的培养舱中,粘稠的营养液里,两具与“山本一郎”和“山口惠子”分毫不差的躯体正在迅速成型。
数小时后,培养舱液面下降,舱门滑开。白雾弥漫中,一男一女赤身裸体地走了出来。
他们接过旁边机械臂递来的、从本体身上剥下的原版衣物,动作熟练地穿上。布料摩擦皮肤的触感,衣服上残留的、属于本体的淡淡体味,一切都完美复刻。
两人对视一眼,微微点头,随即一言不发地走向兵营出口,融入基地幽深的通道之中。
他们的任务指令只有一个:以“山雀”和“夜莺”的身份,回到日军的情报网络,他们要做的就是默默的潜伏。在没有上级指令的情况下,他们不会采取任何行动,除非整个区域情报网络的上下游被全部渗透完成。
而此刻,真正的“山雀”和“夜莺”,则被注射了强效镇静剂,关押在主基地最深层的绝对静默囚室里,他们的价值,己经被完美地“转移”到了替身身上。
泉城,这个在华北地区对日军最为仇视的城市,此刻正上演着一幕幕反日浪潮。
七年前,那场被称为“五三惨案”的血腥屠杀,如同烧红的烙铁,在每一个活下来的泉城人,乃至每一个山东人的灵魂深处。`0_0/暁\说′惘¨ ?冕^肺·跃/犊+日军第六师团暴虐的屠刀,砍向了放下武器的士兵,砍向了手无寸铁的平民。
护城河水被染红,昔日繁华的商埠区化为焦土,无辜百姓的尸体堆积如山。
这份刻骨的仇恨,在短短几年后,又被东北沦陷的寒流所加深、所共鸣。多少山东汉子“闯关东”在肥沃的黑土地上扎下根,与东北人血脉相连、休戚与共。
当关东军的铁蹄踏碎白山黑水,无数祖籍山东的东北难民,拖家带口,带着亡国奴的屈辱和对日寇的切齿痛恨,沿着祖辈走过的路,逃回了齐鲁故土。
他们嘶哑的哭诉、绝望的眼神,以及身上背负的国仇家恨,像滚烫的油,浇在济南人本就未曾愈合的伤口上。
“鬼子在东北杀人放火,在济南也杀过人!”这共同的苦难和仇恨,让山东人与东北人在这国难当头之际,紧紧拥抱在一起,同仇敌忾。
正是在这仇恨与悲愤交织的土壤上,王犀的到来,如同一颗火种,点燃了沉寂己久的抗日烈焰。
这位传奇的将领,迅速成为凝聚人心的旗帜,他奔走呼号,联络各界,一场声势浩大的抗日救国运动在泉城轰轰烈烈地展开。
而更让这场运动拥有底气和吸引力的,是先锋军的存在。周辰麾下的这支劲旅,如同一道无形的屏障,让济南的抗日活动有了坚实的后盾。.5/2¢0-s,s¢w..¢c`o/m·
不同于南方某些地方对抗日救亡运动的压制,山东地方政府在周辰的授意下,对这场运动给予了前所未有的支持。集会得以公开举行,救亡报刊得以流传,爱国歌曲在街头巷尾唱响。
一时间,泉城这座饱受创伤的城市,竟奇迹般地成为了华北抗日救亡运动的中心,如同黑夜中的灯塔。消息不胫而走,传遍大江南北。
许多对南京国民政府消极抗日、热衷内斗感到极度失望的南方学子,怀揣着救国理想,毅然背起行囊,告别桑梓,踏上了北上的艰难旅程。他们的目的地,正是济南。在这座流淌着血泪也燃烧着希望的城市里,他们渴望找到真正的救国之路,贡献自己的力量。
在学子们聚集的茶楼、进步书店、乃至露天的演讲台下,除了慷慨激昂的军事救国论调,还时常能听到另一种声音。
那往往来自一些穿着半旧但整洁的青色或灰色制服、面容饱经风霜、眼神却异常清亮的官吏,他们看起来像是山东官场最底层的办事员。
其中一位口才尤为出众的老吏,姓郑,人称“郑先生”。他常在人群聚集时,用他那带着浓重山东口音却又清晰有力的语调,讲述着“吏治救国”的道理。
“同学们,热血报国,上阵杀敌,自然是好汉!可你们想过没有?”郑先生环视着周围年轻而热切的面孔,“大军未动,粮草先行。兵源从哪来?军饷从哪出?枪支弹药从哪造?后方如何维稳?这一切,靠谁?”
他顿了顿,声音低沉下来,带着历史的沉重感:“俺在衙门里干了大半辈子,从张宗昌那个‘三不知’(不知钱有多少,兵有多少,姨太有多少)的混世魔王时代就干起。那时候的山东官场是啥样?乌烟瘴气!贪官污吏敲骨吸髓,老百姓卖儿鬻女都交不够税!‘衙门口朝南开,有理没钱莫进来’!多少好政策,到了那帮蛀虫手里,就变成了盘剥百姓的工具!这样的官府,别说救国,不把国家卖干净就算好的了!”
他的话语引起了学子们一阵低声的议论和愤慨。
郑先生话锋一转,语气中带上了希望:“可自从周司令带着先锋军来了,变了!天翻地覆地变了!”他的声音陡然提高,“周司令最恨的就是贪官污吏!先锋军进城后,第一把火就烧向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穿越1935之战争系统》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