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9章 殿试阅卷事关国本(1/2)
当陆临川在醉仙楼与佳人耳鬓厮磨时,殿试的阅卷工作也在紧锣密鼓地进行着。′1-3\3,t·x_t..?c/o.m′
东阁,殿试阅卷之地。
阅卷官们正襟危坐,案几上堆满了殿试考卷。
吏部尚书兼华盖殿大学士严颢迈着方步走入阁中,绯红官袍上的仙鹤补子随着步伐轻轻晃动,威严十足。
“严阁老。”
礼部尚书兼武英殿大学士徐杰、刑部尚书兼文华殿大学士赵汝城、吏部尚书兼谨身殿大学士高贡等人纷纷起身见礼。
严颢微微颔首,目光扫过众人。
自杜文崇一案后,朝堂格局己然大变。
西位阁臣中,严党与清流各占两席,形成微妙平衡。
严颢作为首辅,统领严党;徐杰为次辅,执掌清流。
六部之中,清流掌控吏部、户部、礼部,严党则把持兵部、刑部、工部。
看似泾渭分明,实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甚至有些官员分属哪派,谁也说不清楚。
这般安排,正是皇帝的制衡之术。
让务实能干的严党主理实务部门,而由清正廉洁的清流执掌监督要职。
如此既保政令畅通,又不失约束。
“诸位不必多礼。*k~a¢n^s_h^u^j`u~n·.?c^c\”严颢抬手示意众人落座,声音沉稳,“殿试阅卷事关国本,还望各位秉公持正。”
徐杰捋须微笑:“严阁老所言极是,为国选才,自当唯才是举。”
两人目光相接,看似和睦,眼底却各藏锋芒。
严颢也不多言,径首走向主座。
按照惯例,殿试阅卷由内阁大学士主持,六部尚书等要员参与。
今日到场的除了西位阁臣,还有吏部尚书王渊、户部尚书李文远、礼部尚书张淮正、兵部尚书周升、刑部尚书刘文焕、工部尚书郑有德、都察院左都御史杨守义等,一共十西人。
按制,各部尚书只有一个,但眼前却有一串同名的尚书。
这是因为朝会排列官员班次时,大学士虽是内阁辅臣,但品级只有正五品,正常要排在正二品的六部尚书之后。
为彰显阁臣地位,特加挂尚书衔,使其班次得居六部堂官之前。
然而,真正掌管该部事务的,仍是未入阁的本部尚书。
此乃大虞官制中“以卑临尊”的特殊安排,虚衔示尊而实权如故。
阁中气氛凝重而微妙。
虽然严党与清流势同水火,但这真正的些大佬们表面功夫都做得十足。¨x*s\c_m?s_w·.?c^o·m+
彼此行礼寒暄时,个个笑容可掬,仿佛亲密无间、同心为国。
“开始吧。”严颢吩咐道。
十余名书吏立刻上前,将考卷分发给各位阅卷官。
殿试评分制度极为严谨。
每份考卷都要经过十余位阅卷官轮流批阅。
评判标准分为五个等级:最优者画“○”,次之画“△”,再次画“”,更次画“丨”,最劣则画“×”。
待所有答卷都评阅完毕后,再综合统计得出最终排名。
虽然殿试不像会试那样需要誊录,但同样实行糊名制度。
所以在最终拆封糊名前,谁也无法确定答卷的作者是谁。
即便是“会元必入一甲”的惯例,也要等到所有试卷评阅完毕、按评分排序后,才会在拆封糊名时将会元的答卷放在首位呈递给皇帝。
皇帝会根据答卷内容和个人考量,将会元安排在一甲中的某个位置。
待确定一甲其余两人后,阅卷官们再根据之前评定的“圈圈点点”排名填写金榜。
皇帝在浏览确认无误,盖上天子宝印,便在可以宫门外张贴。
这意味着,虽然阅卷官们能通过评分影响进士们的排名,但最终决定权始终掌握在皇帝手中。
理论上,皇帝完全可以将阅卷官们认为最差的卷子点为状元。
若皇帝对阅卷官们的排名有异议,也可以随心所欲地进行调整。
这也从侧面反映出,殿试本质上是皇帝亲自选拔人才的仪式,是皇权对科举取士的最终把控。
阅卷工作持续进行着。
严颢正专注地审阅着某张答卷,突然眼前一亮。
这位考生在论述“富国强兵”时,不仅系统性地指出了吏治、税赋、军备、土地、漕运五大弊政,更难得的是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改良建议。
行文逻辑严密,论证充分,既有对历代典章制度的深入剖析,又有对当下时弊的精准把握。
有些见解之深刻,连他这个当朝首辅都为之叹服,说这是一位久历宦海的老臣所写也不为过。
严颢心中一动,忽然想到一个人——陆临川。
想到此处,他的嘴角不自觉地上扬,毫不犹豫地在卷首画了个“○”,然后将其传给下一位阅卷官……
这份答卷很快在所有阅卷官手中走了一圈。
不出意料地,每个人都不约而同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被诬科举舞弊?一篇六国论惊天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