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27章 科考小课堂(1/2)
胖子凑过去闻了闻:“雷老板,这石头能卖钱不?看着跟咱老家煤矸石差不多。/k?a*n^s`h-u_y.e~.¢c*o?m_”
“老王,”雷显明笑着摇头,起身时顺手用登山杖戳了戳旁边的冰蘑菇,“这玩意儿比金子金贵。冰川退缩时地热往上冒,中间冻着的微生物可能是解开抗冻基因的钥匙。”他掏出标本瓶,用罐头刀小心翼翼刮下冰芯,“淑娜,记得放冷藏箱,苏联人拿这东西研究宇航服材料。”
胡八一站在坡顶,望着连绵的冰蚀峡谷。队伍行进三日,海拔己攀升至4200米,空气稀薄得像拧干的海绵。胖子扶着登山杖首喘气,嘴唇发紫:“老胡,我咋觉得心跳得跟打鼓似的?”
“血氧70%,”雷显明不知何时掏出个指脉仪按在胖子手上,“含着这个。”他从随身帆布包掏出几截红景天根茎,“嚼碎了咽下去,再把背包倒过来,让我拎着你控控血。”说着竟真把胖子倒提起来,惹得几个学生哄笑。
“雷先生,这样科学吗?”陈教授忧心忡忡。
“西藏马帮传下来的土法子,”雷显明放下胖子,后者果然喘匀了些,“原理是增加胸腔压力,跟高压氧舱一个道理。′m¨z!j+g?y¢n′y,.?c*o′m`”他指了指远处草甸上几丛贴地生长的植物,“那是垫状点地梅,叶子嚼碎了敷冻伤处,比凡士林管用。”
宿营时,雷显明用登山杖在冻土上戳了个圈:“今晚扎营在这儿,避开那片洼地——看着像古冰斗,半夜融冰可能塌陷。”他掏出地质锤(实为加重型登山杖)敲了敲地面,“听声音,下面是密实冰层。”
胡八一忍不住开口:“雷老板,您这地质知识,比地质队的还专业?”
“早年在香港大学念过两年地理,”雷显明头也不抬地搭帐篷,“后来跟美国科考队进过南极,学了些 survival(生存)技巧。”他忽然指向远处山脊,“看那岩羊,蹄印陷得比平时深三倍——附近有雪豹。”
果然,半小时后,山脊阴影里闪过一道金黄。胖子抄起登山杖就要冲,被雷显明一把拽住:“别去,雪豹怕人,但逼急了能扑翻牦牛。把罐头加热时的油汤泼在帐篷周围。”
夜里煮罐头时,问题来了:海拔4000米,水沸点只有80℃,午餐肉煮了半小时还是硬邦邦。/k\a/y?e¨-¨g\e`.·c+o+m`雷显明往锅里撒了把盐:“氯化钠能提高沸点,试试现在多少度。”韩淑娜用温度计一测,果然升到92℃。“还能加沙棘果酱,”他从背包掏出几罐暗红膏体,“维生素C含量是猕猴桃的八倍,防坏血病。”
胡八一靠着冰壁擦罗盘,听着雷显明给学生们讲“雪线上升400米对青藏高原生态的影响”,心里那股疑云越积越厚——这雷显明懂地质、会急救、知生物,甚至连马帮土法都信手拈来,哪像个单纯的古董商人?
“雪莉杨小姐,你算过这条冰川的年移动速度吗?”次日清晨,雷显明踩着冰镐,指着冰川表面的裂隙问。
“根据1975年测绘数据,年均推进2.3米。”雪莉杨扶着防风镜,“但我父亲笔记里说,1954年这里发生过冰崩,冰川前端一夜之间移动了11公里。”
“那是因为冰下湖爆发,”雷显明用登山杖戳了戳冰面裂缝,“去年《科学》杂志发过论文,南极冰盖下的火山活动也会引发类似现象。”他从桌上拿起笔记本电脑(便携式太阳能充电),调出卫星地图,“看,昆仑主龙脉其实在冈底斯山,我们现在走的是支脉,风水上叫‘游龙过水’,按胡队长的说法……”
胡八一正用罗盘测方位,闻言呛道:“雷老板也懂天星风水?”
“略知一二,”雷显明指着地图上的山脊线,“您说的‘昆仑祖龙’,在遥感图像上其实是古特提斯洋板块缝合带。那座雪山,”他指向远处金字塔形的冰峰,“按风水叫‘金蟾望月’,但地质学上是古冰川侵蚀形成的角峰。”
陈教授咳嗽两声,试图转移话题:“昨晚那‘阴兵’……我看甲胄像吐蕃时期的。”
“陈教授,”雷显明放下笔记本电脑,语气严谨,“可能是次声波引发的听觉幻觉。冰川运动时挤压岩石,会产生20赫兹以下的声波,刺激人脑颞叶,让人联想到战吼。”他指了指岩壁上的擦痕,“这些冰川擦痕的方向,和昨晚‘声音’传来的方向一致。”
胡八一默不作声,看着雷显明用登山杖在冰面上画出次声波传导示意图。队伍里的学生们频频点头,连郝教授都拿出笔记本记录。他忽然意识到,从进入昆仑山开始,决策权正悄无声息地转移——
过冰裂缝时,他主张绕行三小时,雷显明却让队员们用冰镐固定支点,搭人梯横跨,省下2.5小时;躲避暴风雪时,他建议躲进岩洞,雷显明却带着大家凿冰窖,用雪块砌成穹顶,实测内部恒温-5℃;甚至连胖子高反时,众人也下意识看向雷显明,等他掏出红景天。
“老胡,你看人家雷老板,懂的就是多。”胖子啃着拌了沙棘酱的脱水蔬菜,“不像咱,就知道摸金符能辟邪。”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卸岭覆灭后,我靠倒卖古董成大佬》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