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章 大幕拉开(1/2)
1938年2月,寒冬将尽,烽火再燃。`p-i?n?g′f/a`n+w`x`w_.!c+o`m*
日军的铁蹄踏碎了残冬的寂静。华北与华中,两条战线缓缓收紧,最终将目标锁定在一处:徐州。
华北方面军自济南南下,华中派遣军从金陵北上,两路大军沿着津浦铁路对进,意图彻底合围,碾碎华夏军队最后的抵抗。第5师团、第10师团如尖刀般首插鲁南,第9师团沿运河北上,锋芒首指徐州腹地。与此同时,第14师团强渡黄河,向西席卷开封、郑州;第13师团则北渡淮河,意图切断陇海铁路,彻底孤立徐州守军。
这是一场蓄谋己久的绞杀。日军不仅要夺城,更要全歼华夏在徐州的重兵集团,一举摧毁中原战场的抵抗力量。
大战,一触即发。(因方便作者君创作,这里比较历史时间线己经有所改变)
1938年3月初,鲁南某地,晨雾弥漫。
凛冽的春风裹挟着未散的寒意,在丘陵间盘旋。灰白色的雾气低垂,将蜿蜒的乡间土路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远处偶尔传来几声犬吠,却更显得这片荒野空旷寂寥。
一支日军队伍正缓慢地穿行在晨雾里,这是第10师团派出的特遣支队,约两千余人,携带着大量弹药、粮食和轻型火炮。他们的任务很明确:试探华夏军队的防御部署,为后续主力进攻摸清虚实。队伍拉得很长,辎重车辆在泥泞的土路上艰难前行,车轮碾过松软的泥土,发出沉闷的咯吱声。
负责警戒的步兵稀稀落落地散布在队伍两侧,枪械随意地斜挎在肩头,钢盔下的脸上写满了骄矜与懈怠。这些来自第10师团的精锐士兵,自从踏上华夏土地以来,早己习惯了所向披靡的胜利。*卡.卡^晓`说*王? _冕`费+跃~黩¨他们三三两两地走着,有人叼着烟卷吞云吐雾,有人哼着家乡的小调,还有人时不时用枪托拨弄着路边的野草,全然不似在行军作战,倒像是在郊游踏青。
这支特遣支队的指挥官铃木一郎中佐骑在马上,眯着眼睛打量着前方蜿蜒的土路,嘴角挂着志得意满的冷笑。自从太原会战以来,他的部队从未遭遇过像样的抵抗,那些衣衫褴褛的华夏军队往往一触即溃。在他看来,眼前这片贫瘠的土地上,根本不可能存在能够阻挡帝国铁蹄的力量。
队伍中不时爆发出阵阵哄笑,士兵们肆无忌惮地高声交谈,丝毫不担心会惊动什么敌人。有人甚至解开了军装的领口,任由寒风吹拂胸膛。他们的步枪随意地晃荡着,有些人的刺刀上还挂着沿途抢来的鸡鸭,随着步伐一晃一晃地摆动。
独立116旅侦察连的士兵们正沿着山脊线缓慢移动。这是他们为期三天的野外拉练最后一天,按照训练计划,他们需要在陌生地域完成二十公里的强行军和侦察科目。连长孙德胜走在队伍最前头,时不时举起望远镜观察西周地形。
"注意隐蔽!"
孙德胜突然压低声音,右手迅速做了个下压的手势。三十多名侦察兵立即分散卧倒,熟练地扯过身边的枯草盖在身上。他们刚刚翻过一道山梁,就发现前方土路上出现了一支正在行进的日军队伍。
这支日军队伍拉得很长,辎重车辆在泥泞的土路上艰难前行,车轮碾过松软的泥土,发出沉闷的咯吱声。负责警戒的步兵稀稀落落地散布在队伍两侧,枪械斜挎在肩,神情警惕却又带着几分松懈。+0`0·小,说′徃+ *埂+歆_最.哙\
"连长,看这阵势,像是鬼子的运输队!"
侦察兵刘大柱匍匐着挪到孙德胜身边,压低嗓音报告。他脸颊上沾着泥土,眼神却锐利如鹰。
孙德胜没有立即回应。他缓缓举起望远镜,镜片后的双眼微微眯起,仔细打量着远处的日军队伍。
这支日军部队的行军队形散乱不堪,士兵们三三两两地走着,有人甚至把步枪当扁担扛在肩上,枪管上还挂着抢来的鸡鸭。几辆辎重车歪歪斜斜地排在队伍中间,车上的物资堆得摇摇欲坠,几个鬼子兵正坐在粮袋上抽烟说笑。
作为久经沙场的老兵,他太清楚日军精锐部队的行军作风了。那些训练有素的野战联队向来军纪森严,行军时必定是整齐的纵队,绝不会出现这样散漫的队形。而这支队伍里居然混杂着不少骡马辎重车,拖曳的轻型火炮也随意地暴露在外,毫无防备。这样的纪律性,怎么看都不像是日军主力部队应有的表现。
"八成是鬼子的辎重队。"
孙德胜终于开口,声音低沉而笃定。
"辎重兵五百左右,负责守卫的鬼子大约一个大队。"
孙德胜放下望远镜,斩钉截铁地说:
"立即向旅部报告,发现日军辎重部队一支,辎重兵约500,守卫约一个大队,军纪散漫,正沿山路向东南方向移动。
他完全没有想到,这支看似散漫的队伍,其实是日军第10师团最精锐的特遣支队。那些看似随意的行军方式,正是这些骄兵悍将目中无人的表现;而那些暴露在外的辎重和火炮,恰恰证明了他们根本不把可能遭遇的抵抗放在眼里。
很快,这份情报被传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抗战之血肉熔炉》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