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05章 博物院(1/2)
我回去和得财哥把这事说了,得财哥满口答应,觉得跟着马老学习,一定错不了。,吴/4\看·书~ `追~嶵?欣.彰/劫?第二天一大早我就在博物院门口等着。
不一会,马老的身影出现在林荫道尽头。他今天穿了件浅灰色中山装,手里拎着个鼓鼓囊囊的布包。
"来得挺早。"他点点头,"跟我来吧。"
马老带我穿过博物院侧门,沿着一条游客止步的走廊来到一间堆满书籍和文物标本的办公室。阳光透过百叶窗在地板上投下条纹状的光影,灰尘在光束中静静漂浮。
"这是我的临时办公室,"马老放下布包,"平时我在家工作,院里有事才过来。"他从包里取出那块残碑,小心地放在铺着绒布的托盘上。
"今天你先帮我整理这些新入藏的元代钱币。"马老指向角落里的几个木匣,"按年代和铸造地分类,记录品相。有问题随时问我。"
我打开木匣,里面整齐排列着锈迹斑斑的铜钱。?咸~鱼!看*书-罔. `最`鑫′蟑/劫·哽+歆~筷-马老递给我一本《元代货币图录》和几双白手套。"记住,文物不是玩具,要心存敬畏。"
整个上午,我都在小心翼翼地辨认那些模糊的铭文。马老时而伏案书写,时而用放大镜检查石碑,偶尔抬头看我一眼,却并不多言。中午时分,他忽然问道:"看出什么门道没有?"
我指着几枚形制相似的钱币:"这些'至元通宝'的'元'字写法好像不太一样?"
马老眼睛一亮,快步走过来。"不错啊,小子。"他拿起两枚钱币对比,"这是不同铸币厂的标记。你看这枚的'元'字最后一笔上挑,是大都厂的特点;而这枚平首的,则是江南厂的产物。"
他讲解时的热情与平日的严肃判若两人。我趁机问道:"马老,您能推荐些元史入门的书吗?"
马老沉吟片刻,从书架上抽出几本装帧朴素的书籍。"先看这本《蒙古秘史》的现代汉语译本,再看《元史》纪事本末部分。¨完. , ¢榊,颤. ,唔¨错/内.容′别贪多,慢慢来。"
接下来的日子,我每天上午到博物院帮马老整理文物,下午则啃那些艰深的史籍。马老从不主动指点,但每当我提出问题时,他总能从最意想不到的角度给出启发。
"马老,为什么元代官制里既有汉式官职又有蒙古旧制?"一天午后,我忍不住问道。
马老放下手中的瓷片,反问我:"如果你统治一个比你文化悠久的民族,你会怎么做?"
"大概...会学习他们的长处?"我迟疑地回答。
"不止如此。"马老用镊子轻轻拨弄瓷片,"忽必烈很聪明,他保留了蒙古的军事优势,又借用了汉人的治理经验。这些瓷器上的纹饰就是证明——蒙古人喜欢的狩猎图与汉人传统的云纹结合,形成了独特的元代风格。"
他拿起一块青花瓷片递给我:"历史不是书本上枯燥的年份和名字,而是通过这些实物传递的温度。要学会用眼睛看,用手感受。"
一个月后的清晨,马老交给我一个特殊的任务——协助他修复一件元代枢府釉瓷器。这件出土于大都遗址的碗己经碎裂成二十多片,我们要将它们重新拼合。
"修复文物就像破案,"马老示范着如何用特制胶水粘合碎片,"每道裂纹都在讲述它经历的故事。你看这片边缘的磨损,说明它曾被长期使用;而这处的缺口,则可能是埋藏时受的损伤。"
我屏息凝神,跟着马老的指示小心操作。阳光照在工作台上,那些灰扑扑的瓷片在我们的努力下逐渐恢复原貌。当最后一片就位时,一只饰有缠枝牡丹纹的白釉碗奇迹般地重现眼前。
"不错,"马老难得地露出笑容,"你有做这行的天赋。"
那一刻,我感到一种前所未有的满足。那些曾经只在书本上见过的历史,此刻通过手中的器物变得真实可触。
"小李,"马老突然正色道,"我观察你一个月了。如果你真想深入学习,我有个课题需要助手。"
我惊讶地抬头,看见马老眼中闪烁着我从未见过的光彩。
"什么课题?"我好奇地问。
马老从抽屉里取出一个牛皮纸档案袋,轻轻放在桌上。"我研究了三十年元代宫廷史,最近有个重大发现。"他压低声音,"关于元顺帝北逃时带走的一批秘藏。"
我心跳加速,隐约感觉到自己正站在某个重大秘密的门槛上。"我能帮上什么忙?"
"先从基础学起。"马老拍拍那摞元史书籍,"等你真正了解那个时代,我再告诉你详情。这个发现可能会改写部分元史。"
那天傍晚离开博物院时,夕阳将古老的建筑染成金色。我抱着马老新借给我的《元朝宫廷生活研究》,脚步轻快。街边的槐花依然飘香,但在我眼中,这座城市突然多了许多以前从未注意的历史痕迹——那堵明城墙的砖缝里,或许就藏着某个元代工匠的指纹;护城河畔的柳树,也许见证过蒙古铁骑的驰骋。
马老说得对,历史不是死的过去,而是活在每件器物、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苍狼秘藏:成吉思汗的黄金之谜》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