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5章 汉水之畔 雏凤清声(1/2)
贞观十七年秋,李稷别离长安的妻儿,带着父亲沉甸甸的嘱托与一腔建功立业的抱负,踏上了南下襄州的旅程。-6_吆~看?书?枉/ ~追`醉~新_章`节?襄州,地处汉水中游,扼南北要冲,沃野千里,却也水患频仍,民生多艰。
抵达襄州后,李稷并未因自己驸马之子、孔门孙婿的身份而矜傲。
他谨记父亲“多走田间地头,多听百姓心声”的教诲,褪去华服,换上简朴的葛衣。
带着几名精干的随从其中不乏李玄暗中安排的“甲字庄”历练过的可靠人手,一头扎进了襄州广袤的乡野。
汉水两岸,留下了他风尘仆仆的足迹。他走访老农,请教节气农时,查看田亩墒情;他深入市井,了解商贾流通,体察民生物价;
他亲临堤岸,勘察水情隐患,记录历年水患详情。襄州别驾的官署,常常数日不见他的身影,案头堆积的却是他亲手绘制的农桑水利舆图、记载详实的民情笔记。
李稷的低调务实、谦逊好学,很快赢得了襄州上下官吏的尊重。刺史年事己高,精力不济,对这位背景深厚却毫无架子的年轻副手颇为倚重。
州中司马、长史等僚属,起初或有观望,但见李稷处理政务条理清晰,提出的建议切中肯綮,且从不独断专行,遇事必与众僚属商议,更将功劳归于同僚,渐渐便真心接纳了他。
三年时光,如汉水奔流,不舍昼夜。
在李稷的精心擘画与襄州上下同心协力下,襄州面貌焕然一新。
三年间,襄州赋税连年增长,流民归附,百姓脸上多了几分安稳的笑容。刺史在给朝廷的奏报中,对李稷的才干与操守不吝溢美之词。“襄州大治”的政绩与李稷清正干练、务实为民的美誉,悄然传回长安。
襄州官署后衙,烛火摇曳。李稷伏案疾书,墨迹未干的信笺上,字迹刚劲又不失温情。
他详细地向父亲禀报襄州近况,水利工程的进展,秋粮的丰收,新设官学的学子人数…字里行间,是儿子向父亲的述职,亦是对父亲教导的践行汇报。?求-书¨帮~ \冕.肺+粤~渎`
更多的篇幅,留给了远在长安的妻儿。他询问妻子孔莹莹的身体,顽皮的李启又长高了多少?识了多少字?
是否还记得爹爹的模样?信中夹着一片襄州特有的香樟树叶,和一艘他亲手雕琢的、精巧的汉水帆船模型图纸,那是给儿子的礼物。每一个字,都浸透着思念与牵挂。
而最令他心潮澎湃的消息,来自数月前的一封家书。贞观十八年,在他外放期间,妻子孔莹莹在长安平安诞下了他们的第二个孩子!父亲李玄亲自为这个新生的孙儿取名——李明!信中,父亲言道:“明者,光也,智也,昭也。
愿此子心如明镜,志如朗月,承启明之辉,照李家前路。”
看着父亲苍劲有力的字迹写下“李明”二字,想象着妻子怀抱幼子、李启好奇张望弟弟的模样,李稷心中充满了初为人父第二次的激动与未能陪伴左右的深深愧疚。
他提笔,在给父亲和妻子的回信中,写满了对这个尚未谋面的幼子的期许与爱怜。
每当收到长安的家书,便是李稷最温暖的时刻。
孔莹莹的来信,温婉细腻,讲述着家中的琐碎温馨,儿子的童言稚语,幼子李明的咿呀学语与成长点滴…李玄的信则言简意赅,多是勉励与点拨,但字字珠玑,让李稷在千里之外也能感受到父亲那如山岳般的注视与支持。
李穗的信则活泼许多,讲述长安趣事,表达对兄长的思念。
贞观二十年春,襄州别驾李稷三年任满。其“襄州大治”的政绩早己传遍朝野,吏部考功评语“清正干练,实心任事,惠泽一方”堪称上上。
加之其驸马之子、孔门孙婿的清贵身份,以及朝中清流对其务实作风的赞赏,擢升己是水到渠成。′三¨叶′屋? -追_蕞+欣′章?截_
诏书下达:擢李稷为尚书省左司郎中注:尚书省分左右司,左司分管吏、户、礼三部事,右司分管兵、刑、工三部事。郎中为各司主官,从五品上,品级虽不算极高,但身处帝国行政中枢,掌文案稽失,职权甚重,乃实权要职,前途无量。
消息传至襄州,官民多有挽留,感念李稷惠政。李稷则谦逊如常,交割公务,妥善安置后续事宜,方携着襄州三载治绩的厚重行囊,启程返回阔别的长安。
然而,当李稷风尘仆仆赶回永兴坊驸马府,迎接他的并非全是团聚的喜悦。府邸内外笼罩着一层压抑的悲伤
—管家李忠,这位自李玄玄武门救驾获赐府邸起便忠心耿耿跟随的老仆,在贞观十九年冬,于一场缠绵的咳疾后,油尽灯枯,安然离世。
李玄亲自为这位陪伴李家走过最艰难岁月、见证家族崛起的老仆操办了身后事。葬礼朴素而庄重,李玄亲书挽联:“忠勤一世,护主半生”。
灵前,李玄沉默良久,九江公主与李穗更是垂泪不止。李稷归家,未及洗尘,便一身素服,携妻孔莹莹、长子李启己三岁,懵懂知事、幼子李明两岁余,在李忠灵前郑重叩拜。
李启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家族千年,从开发台湾开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