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七十一章 董庞儿的义军(1/3)
当刘延庆开口諮询出击牛栏军的人选建议,在一旁早就按捺不住的刘光世当即脱口而出:“末將愿往,为我胜捷军拔得头筹。′s~o,u¢s,o.u_x*s\w*.?c?o.m!至於隨行人选,我请以杨可世、王德、韩世忠三位带本部兵马同行。”
王德和韩世忠是刘光世一手提拔上来的,有如此的建功良机自然要带上一起。而杨可世是西军残军中最具声望和能力的中生代將领,带上杨可世既可以保证战斗力,又可以向王稟、吴革等西军旧將展示他刘光世还是愿意带著他们一起玩儿的。
刘光世、杨可世、王德、韩世忠,除了王德这会儿名气小一些,其他三人都是军中赫赫有名的战將,一万五千兵马全是西军旧部和將领亲兵,自然无人会对刘光世的建议提出质疑,这个建议就如此得到了宣抚司的批准。
刘光世看人选已经定下了,赶紧趁热打铁把时间给敲定。
“末將认为,今明两日可以派出四轮斥候侦查牛栏军形势,若是仍与马子充信中所说一致,兵贵神速,明晚便可趁夜突袭牛栏军。”
眾將对这个安排当然也没有什么意见。但是蔡攸却提出了一个问题:“若是刘统制率领一万五千人击溃了牛栏军,是否要围攻易州?”
在这个问题上,帅帐诸將明显是有分歧的。
何灌对进攻易州要更加激进一些,他说道:“易州既然並无太多守军,就近不过是涿州郭药师一部,不如一鼓作气攻克易州,以为桥头堡。一旦易州在我军手中,则进退有据,后续用兵也更为从容。”
刘錡则明显不以为然:“我认为攻城不妥,易州也不是一座残破小城,若是城中军民据城而守,没有十天半个月可能也是难以攻克。更何况既然此次是突袭牛栏军,一万五千人必然不会带上攻城器械,还需再遣兵马运送攻城器械並作为后援。
旁听的蔡攸问道:“不过是运送些攻城器械,派人运过去不就行了?”
刘錡看了看蔡攸,在东京城混了几年,他已经能够做到对中枢贵人们的愚蠢问题喜怒不形於色了,因此他只是平淡地回答道:“好教蔡宣相知道,一旦大军开赴易州城下开始攻城,必然耗费许多时日,一时半会儿也不可能从攻城战中乾净撤出。
“一来不知道郭药师是否真心来降,万一他趁机来包围我军后路如何?
“二来攻城需要耗费许多时日,萧干尚有数万大军,一旦攻城日久,等到萧干大军南下包围我军,又当如何?
“尤其是我大军如今左厢尚在整备中,还没有做好与辽军全面开战的准备,若是我十万大军已经整备完毕,蓄势待发,攻城也无不可,但是今日我认为攻城不妥。^求′书?帮· .无¨错?内·容,”
刘錡这番话解释的很明白了,十万大军虽然到了雄州,但是左厢五万人还是一盘散沙,没有个把月的操练磨合,这五万人说是乌合之眾也不为过。因此出击牛栏军,也是只挑选刘光世的右厢精锐人马。
当刘錡把蔡攸和何灌的问题解释完了,关於出击牛栏军、威慑郭药师的议题也算是告一段落。自然就开始討论起董庞儿的问题来。
这个董庞儿,是辽国的汉人,出身贫贱,但是沉勇果敢。辽国天祚帝出逃之前,其治下的辽国早已腐朽不堪,尤其是完顏阿骨打起兵反辽之后,辽国为了应对女真人,不断增加苛捐杂税、强徵兵役,辽国的百姓早就苦不堪言。
辽国天庆七年公元1117年,北宋政和七年二月,董庞儿在淶水率眾千人起义对抗辽廷。不出一个月,董庞儿的义军就壮大到超过万人。当月,辽国派遣京留守萧乙薛、南京统军都监查刺镇压董庞儿,双方在易州附近的易水大战,董庞儿的义军被辽国政府军击败撤退。
同年三月董庞儿再聚拢义军在奉圣州今河北省张家口市涿鹿县与官军交战,但是还是战败撤退。隨后董庞儿率领义军在大同府和应州一带的山中险要处建立了山寨,以此为大本营,不断向四处派出义军部队袭扰辽国政府军。
马扩如今建议宣抚司联繫义军,自然是想將这支与辽军有了多年抗爭经验的义军詔安纳入朝廷的指挥体系之下,藉此壮大赵宋的军事力量。
毕竟在刘錡府上听了刘光世的分析之后,马扩现在更加担忧日后要面对女真人的袭扰,他深深地认为董庞儿这样的义军完全是日后可以依靠的重要力量。
蔡攸等人对招安是没有意见的,毕竟官府压榨、百姓起义、官府詔安、反贼摇身一变成为官军的戏码再熟悉不过了。
“詔安没有问题,但是倒也不必派出大员,造反不就是为了个官身嘛。除了真心想反的方腊,像之前招安的宋江等贼寇,不也就是这么回事。依我看,几个宣抚司文字机宜去联络董庞儿,要求董庞儿率全军来归顺大宋便是。”
在蔡攸眼中,或者在以他为代表的赵宋中枢眼中,董庞儿和赵宋遍地开的反贼並没有什么区別。*幻^想,姬! ¨已_发^布¨最!新~章~节`蔡攸也不认为董庞儿这类“义军”是可战之师。更重要的是,他们並没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靖康:从逃跑将军到开国太祖》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