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27章 风雪归程(1/2)
当傅恒与永琏率领大军踏上归途时,塞北的风己经带着寒意,卷起枯草与残雪,在旷野上呼啸。,萝2??拉tD小)×%说,; *<[免:费/?阅ˉ读′拜尔噶斯部与巴林部的战事早己尘埃落定,草原上残留的硝烟气息,被连日的寒风涤荡,渐渐消散在天际,只余下被马蹄踏碎的冻土,和偶尔可见的、尚未完全消融的暗红血迹,在白雪的映衬下,显得格外刺目。
永琏骑在马上,裹紧了厚重的披风。铠甲早己卸下,换上了便于远行的锦袍,但那身经历过厮杀的沉郁,却仿佛浸透了骨血。他不再是出发时那个对战场充满憧憬的少年,眉宇间多了几分与年龄不太相称的沉静。
大军行得稳而缓。从草原深处往南,地貌渐渐变化。起初是连绵起伏的丘陵,覆盖着枯黄的草甸,偶尔有零星的牧民赶着瘦瘠的羊群,远远望见浩荡的清军队伍,便慌忙避入山谷。再往南,风里的沙砾少了些,开始出现稀疏的树木,光秃秃的枝桠在风中抖索,像无数伸向天空的枯瘦手指。
永琏一路都很沉默。傅恒看在眼里,却并不多言。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知道,有些东西,只能靠自己去悟。战场的残酷,他见得多了,可对从未踏出过京城的皇子而言,那短短数日的厮杀,足以颠覆许多固有的认知。
离开草原的第三日,他们进入了蒙古与内地交界的地带。这里开始有了村落,泥土夯实的院墙,低矮的土坯房,烟囱里冒出的袅袅炊烟,在寒风中拉得很长,像一条柔软的灰丝带。有穿着臃肿棉袍的妇人,正站在门口,踮脚眺望着远方,看到大军经过,便慌忙拉着嬉闹的孩子躲进门内,只留下一条门缝,怯生生地向外张望。
永琏勒住马,望着那扇紧闭的木门,和门缝里那双带着惊惧与好奇的眼睛。他忽然想起,在拜尔噶斯部的营地,也曾见过这样的眼神——当清军攻破寨门时,那些抱着孩子的蒙古妇女,眼里也是这样的惊惧。,卡-卡.小_说¢网/ ,追*最?新¨章?节,
原来,无论语言如何不同,服饰如何迥异,在战争面前,百姓的恐惧都是一样的。
再往南行,地势渐平,农田多了起来。虽是寒冬,地里光秃秃的,看不到庄稼,但田埂整齐,村庄也密集了许多。偶尔能看到几个农人,穿着单薄的棉衣,在田埂上拾掇着什么,或许是遗漏的柴草,或许是冻在土里的石块。他们看到大军,不像草原牧民那般惊惧,只是停下手中的活计,远远地站着,眼神里有敬畏,有麻木,也有一丝不易察觉的好奇。
“这些人,一年到头,就守着这几亩地过日子。”傅恒不知何时来到他身边,顺着他的目光望去,声音里带着一丝感慨,“风调雨顺,能勉强糊口;若是遇着灾年,或是兵戈西起,便只能流离失所。”
永琏默然点头。他想起京城里的繁华,想起御膳房里每日不重样的菜肴,想起宫人们锦衣玉食的生活。那些,似乎与眼前这些在寒风中劳作的农人,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世界。可他现在才明白,正是这些人的辛苦劳作,才撑起了京城的繁华,撑起了所谓的“太平盛世”。
大军渡过黄河时,正赶上一场大雪。鹅毛般的雪片纷纷扬扬落下,将河面、两岸的树木、远处的村庄,都染成了一片洁白。渡口的船工冒着风雪,吃力地撑着篙,将大军一批批送过河。他们的脸冻得通红,手粗糙得像老树皮,嘴里呼出的白气瞬间便消散在风雪里。
永琏站在船头,看着船工们佝偻的背影,心里忽然有些不是滋味。他问身边的侍卫:“这些船工,每日能得多少工钱?”
侍卫愣了一下,答道:“回二阿哥,大约几十文钱,够一家老小勉强度日。”
几十文钱……永琏想起自己书房里那些价值连城的字画,想起皇上赏赐的那些珠宝玉器。他第一次如此清晰地感受到,所谓的“富贵”,是建立在多少人的辛劳之上。?5¨4,看\书¨ ^更-新+最.全·
越靠近京城,人烟越稠密。官道两旁,时常能看到推着独轮车的商贩,挑着担子的货郎,还有行色匆匆的旅人。他们穿着各式各样的衣服,说着带着不同口音的话语,脸上刻着生活的风霜,却也有着对日子的期盼。
有一次,大军在一个小镇扎营休整。永琏换上便服,带着两个侍卫在镇上走了走。镇子不大,一条主街贯穿南北,两旁是低矮的店铺,有卖包子的,有打铁的,有说书的,还有缝补衣裳的。包子铺的热气腾腾,打铁铺的叮当声,说书先生的抑扬顿挫,交织在一起,构成了一幅鲜活而温暖的市井图景。
永琏看到一个虎头虎脑的孩童,拿着一个刚买的糖人,笑得眉眼弯弯;看到一对老夫妻,坐在自家门口的石阶上,晒着太阳,絮絮叨叨地说着家常;看到几个书生模样的年轻人,围在一起,慷慨激昂地讨论着什么。
这一切,都与草原上的厮杀、与军营里的肃杀截然不同。这是和平的模样,是烟火人间的模样。它或许不够宏大,不够壮烈,却有着一种踏实而温暖的力量,像冬日里的暖阳,一点点熨帖着永琏因战争而紧绷的心。
永琏忽然真正明白了皇阿玛临行前的那句话:“唯有让百姓安居乐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二十一世纪社畜女魂穿如懿传弘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