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都市 > 道德启示录 > 第五章 明德(心地空明即是德)
下载

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五章 明德(心地空明即是德)(1/2)

目录
好书推荐:

第五章明德(心地空明即是德)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o¨%兰-e*兰ˉ?文?学? £}-最!新e章??节¤o更+新2#?快|(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龠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译文:

天地超越了仁,将万物看做祭祀的刍狗。圣人也超越了仁,将百姓看做祭祀的刍狗。天地之间(是空的),就像中心空虚的橐龠一样吗?正因为空虚,所以没有欠缺。当我们使用它们时,风与音乐才会越出越多。过多地陷入言语之中,其推理必然会陷入困境,不如保持中道的境界。

简释:

1、“不仁”

第八章说:“与善仁。”既然老子是主张仁爱待人的,所以,“不仁”自然不是麻木不仁,而是对于世俗之狭隘的仁义观念的超越。在世俗之中,仁爱与冷酷是同时产生的。

世俗的仁,其实是一种偏爱。孔子说:“仁者爱人。”这是人道主义者对于人类的偏爱。此外还有爱国主义者对于本国的偏爱,民族主义者对于本族的偏爱,以及乡土观念对于老乡的偏爱,家族观念对于亲人的偏爱等等。

善于此,必将恶于彼。对于我们偏爱的,我们就会以仁爱待之。反之,对于我们厌憎的,我们就会将之踩在脚底下。“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这个问题,是革命的首要问题。”雷锋说:“对待同志,要像春天般的温暖。对待敌人,要像秋风扫落叶一样冷酷无情。”爱恨分明,拉偏架,不讲是非地帮助自己人,任人唯亲,这就是世俗的仁。

老子的仁是没有偏爱的,是平等地对待一切人,乃至于整个天地的,是不分敌友,超越自身的爱恨的。墈书君 首发对于同一个人,哪怕他是自己的敌人,当其言行合乎道义时,老子也会赞扬他。反之,哪怕他是自己的亲人,老子也会批判他。处事公道,任人唯贤,不计较个人的恩怨和得失,这就是老子的仁。

刍狗:用茅草扎的狗,祭祀用品。天运》说:“夫刍狗之未陈也,盛以箧衍,巾以文绣,尸祝斋戒以将之。及其已陈也,行者践其首脊,苏者取而爨之而已”。祭祀时,敬重它。祭祀后,轻视它。对于刍狗,人们谈不上爱与不爱,不过是看其是否符合祭祀的礼仪而已。

圣人对待百姓的态度,就是天地对待万物的态度。不管对方是谁,也不管自己爱不爱他,只看他的言行是否符合大道,这就是老子的“不仁”,也就是佛家的慈悲。

2、“虚而不屈”

橐tuo:牛皮制成的风袋,最早的助火工具,风箱的前身。

龠yue:吹口式管乐器。

屈:亏欠,不足,如理屈词穷。

没有狭隘的仁了,看不出明确的爱恨了,就无法确定他到底会善待谁了。在爱恨分明的常人眼里,他很可能就是一个坏蛋,甚至是一个恶魔。正如老天爷下雨了,有人会感谢,也有人会怒骂一样。那些怒骂的人却忘了,这雨并不是为他一个人下的。

为了避免上述的误解,所以老子解释说,天地之间是空的,所以万物可以不断地在其中诞生。正如橐龠是空的,所以能够不断地发出风与音乐。同样的道理,圣人的心中是空的,所以其仁爱将永不枯竭。恰恰相反,那些有着明确的仁的观念的人,当他面对一个不符合其仁的观念的人时,他的仁爱就消失了。+5,4`看¢书/ \首*发*套用老子的说法就是:天下皆知仁之为仁,斯无仁矣。

圣人与恶魔是两个极端。尽管都不会特别地善待谁,却有着本质的区别。圣人的爱太大了,是一视同仁地善待一切人的。魔鬼的爱则太小了,他只是善待自己。

3、“多言数穷”

爱他就会善待他,就自然做到了仁,甚至于过分溺爱。有所爱,必然有所不爱,就自然会违背仁,甚至于冷酷无情。执着于仁的观念,其仁就不是永恒不变的。只有放弃这些观念,凭着本能的善意行动,才能始终保持仁。

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执着于以瘦为美的审美观,就无法欣赏胖的美了。反之,如果我们超越这种狭隘的审美观,平等地欣赏一切,整个世界就都是美的了。所有女人都是美的,我们看不到,只是因为我们的心太小了。

继续推演开去,如果我们执着于那些看得见的,或者是我们认为存在的,而轻视那些看不见的,或者是我们认为不存在的,我们的思想就会很狭隘。反之,如果我们能够承认感官的局限性,能够破除门户之见,我们的思路将会更加开阔,我们的认识也会更加深广。

眼睛一张一闭,有与无的对立就出现了。心灵一取一舍,是与非的对立就产生了。人间的一切东西都是对立的。在对立的二者之间,人们总喜欢拥护一方,同时攻击另一方,好像只有自己这一方才是唯一正确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道德启示录》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

放弃 立即下载
书页 目录
阅读推荐: 宿命之环 帝国之刃 今天开始当城主 诸天窃贼 长生修仙:我能用族人的气血加点 大奥术师她今天赚钱了吗 这本小说很健康 我在星际炼丹封神 人道大圣 斗破:家祖玄帝萧玄
返回顶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