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73章 “三国”城外望(5/6)
,一旦察其行,则又发现一切都满不是他们口头上说的那么一回事了。原来他们大多是一帮口蜜腹剑之徒!台上拱手,台下踢脚;今日投魏,明日降蜀;一言不合便拔剑相向;这在他们简直是家常便饭。为了他们标榜的“仁、义、礼、智、信”,他们动辄兵戎相向,以至血流成河,民不聊生,国家长期分裂,所为其实不过是一己之家天下而已。不仅如此,为了一己荣华或一己安危,他们不仅在集团间尔虞我诈,今天结盟,明天血拼;更有甚者,兄弟间、父子骨血间也六亲不认,或相阋于墙,或大打出手;终至家破国亡。而且此类事在三国中发生得似也特别频繁。上引丕植之争尚属轻的,因为曹丕慑于母命并未置曹植于死地,而别的一些事例可就比他们严酷多了——
一度雄踞青、幽、并、冀四州,势力远胜于曹操的袁绍,虽然在官渡之战中大伤元气,吐血而亡。但其地盘仍在,实力犹存。令他基业崩溃的主要原因是兄弟相并、内部分裂。先是袁绍自己与他的亲哥、北方另一大军阀袁术互不买账,明争暗斗大大削弱了彼此的实力。紧接着又因袁绍废长立次,引发了自己那三个不争气的儿子袁尚、袁谭和袁熙之间的利害之争。这三袁不思合力拒操,却在大敌当前的时候为争继位而拥兵自械,甚至互相掣肘、设计相谋对方,以至终为曹操各个击破,身亡国丧。
《三国志·先主传》中载有这样一个细节:刘备入川后,一度寄篱于蜀主刘璋,待机图之。后曹操伐吴,孙权求救于刘备。刘备向刘璋借兵援吴,欲待东行时,刘璋部下一向与刘备私通图蜀的张松,“书与先主及法正曰:今大事垂可立,如何释此去乎?”不料张松之兄广汉太守张肃获知了此事,他“惧祸逮己,白璋发其谋”,以至使刘璋斩了他的亲弟张松。于是刘备与刘璋“嫌隙始构矣”,不仅张肃未能自保,也加速了刘璋的灭亡。
兄弟之情薄如此,那么父子之情又如何呢?一如纸也。
诸葛亮之侄诸葛恪,如诸葛亮一样,受吴主孙权遗命辅吴,位极一时。后死于非命。对于主子孙权,他可谓忠诚之至。可对于自己的骨血,一旦可能有碍于自己的仕进,他却可以毫不犹豫地下其毒手。《诸葛恪传》有这样的记载:“恪长子绰,骑都尉,以交关鲁王事,权遣付恪,令更教诲,恪鸩杀之。”寥寥数语,读来却令人不寒而粟!
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古来争议不已。看了上述随手拈来的几个例子。至少我个人是很怀疑人性是否本善了。不过,古来亦有一说“乱世出奸雄”,此言我则深以为然。三国中那批大大小小、形形**的奸雄们乃是那个混乱不堪的年代之必然产物。国无一统之主,地无恒久之君,人的私欲却大有膨胀之机。大小豪绅、军阀们趁乱谋私,小民百姓则多有趁火打劫、落草为寇的。利令智昏,更兼非常年代的唯一基本法则就是弱肉强食。骨肉之情就难免大大淡薄了。恰如今世之欲望时代,人们被某种思潮、邪欲熏昏了头脑,父子反目,夫妻成仇的不也比比皆是吗?幸好现代毕竟不同于古代,尽管后果也令人扼腕,人头为之落地的尚不算多。亦不失为一种现代人之幸运吧。
四、幸未生为旧时人
说到现代人的幸运,反观三国时代,恐怕最根本的差别倒不仅在于物质的巨大差距,而在于现代人尤其是一般草民的人权保障较历史中人,尤其是战乱年代中人要优越得多。现代人最大的幸福在我看来,无疑主要还在于社会的进步,民主的逐渐臻善。
古代社会生产力水平极其低下。平民得个饱是丰年,官宦再富也没“奔驰”没私人专机。看看三国中人,封功行赏之物也不过食邑多少户,赐米多少斛或绢多少匹,无甚了不起。然而彼时之人的功名利禄、争权称霸之心却是一点不比现世人差的。无论文人武士、王公贵胄,无不各事其主,窥伺时机一展身手。为的是青史留名,封妻荫子。然而走遍三国,看来瞧去,我是越看越觉胆寒,越看越觉纳闷:似乎古人都比今人豁达、无畏,而且他们的性命也远比今人不值钱;那时毫无民主可言,任何个人的命运都完全操纵在地主或军阀、天子手中,明明都知“伴君如伴虎”,稍一不慎则不仅自己人头落地,还要诛连九族;一人犯事,满门弃市的事在三国中几乎天天都在上演,而那班文臣武将却依然人人踊跃,飞蛾般向着那功名之火猛扑!或许古人的忠义、道德之心的确要较今人来得认真些;或者换句话说,古人的适应意识很强而民主意识缺如,故对种种非人道的规制习以为然,安之若素了。你诛我三族,我灭你满门,也就成了一种可以理解的约定俗成。只不知那些“败则寇”的家族中人是如何过日子的。在我看来,若我家中出了个做官的,实在是件可怕至极的事情。不定哪天他犯了事,我的脑袋也得跟着糊里糊涂挨一刀,那日子怎么过得下去哪?
试看几例:
董卓之虐,世人皆知,仅迁都之际,他便“差铁骑五千遍行捉拿洛阳富户,共数千家,插旗头上,大书‘反臣逆党’,尽斩于城外,取其金赀”。及其自己被诛,家产、人口尽被抄籍不说,“看尸军士以火置其脐中为灯,膏流满地,百姓过者,莫不手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心花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