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黄鹤楼(1/1)
在中国,凡识得几个汉字的人,无不知道唐代崔颢那首题名《黄鹤楼》的诗。诗只八句:“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晴川历历汉阳树,****鹦鹉洲。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千古传诵,深入人心,这首诗,即使在唐代,崔颢刚一落笔,不胫而走,很快就遐迩闻名,广为人知。据说,写过“故人西辞黄鹤楼,烟花三月下扬州”的大诗人李白,登黄鹤楼后,突然涌上来赋诗一首的欲望,但见了崔先生的这篇作品之后,便打消了这个念头。这就是李白的清醒了,他不像时下某些大家,尽管写得十分狗屎,无论长篇短制,都已令人不能卒读,而自我感觉之良好,大言不惭之厚颜,也真是聪明过了头只剩下糊涂了。李大
诗人虽是一个狂得连“天子呼来不上船”的主,但他承认人家写得好,叹了口气,说道:“眼前有景道不出,崔颢题诗在上头。”
李白很赞赏崔颢的诗,启发了他的诗兴,当然也有一点较劲的意思,先后套崔先生的诗路,写过两首诗。第一首为约作于公元748年(天宝七载)的《登金陵凤凰台》:“凤凰台上凤凰游,凤去台空江自流,吴宫花草埋幽径,晋代衣冠成古丘。三山半落青天外,二水中分白鹭洲。总为浮云能蔽日,长安不见使人愁。”意犹未尽的李白,公元760年(上元元年)滞留江夏期间,又作了一首《鹦鹉洲》:“鹦鹉来过吴江水,江上洲传鹦鹉名。鹦鹉西飞陇山去,芳洲之树何青青。烟开兰叶香风暖,岸夹桃花锦浪生。迁客此时徒极目,长洲孤月向谁明
。”
大家巨匠不害怕重复别人,即使仿作、摹描的痕迹仍在,但却因自己的才气,而能写出与崔作功力相敌、未易甲乙的佳构。
尽管如此,李白的这两首力作,终究压不倒崔颢之绝唱。明人王世懋在《艺圃撷余》中,就率直地指出:“日暮乡关,烟波江上,本无指著,登临者自生愁耳。故曰‘使人愁’,烟波使之愁也。浮云蔽日,长安不见,逐客自应愁,宁须使之?以此思之,‘使人愁’三字虽同,孰为当乎?尺有所短,寸有所长,窃以为此诗不逮,非一端也。如有罪我者则不敢辞。”当然,也有人对此说质疑,清人徐文弼在《诗法度针》里说:“按此诗二王氏(想系王世懋与其兄王世贞)并相诋訾,缘先有《黄鹤楼》诗在其胸中,拘拘字句,比较崔作谓为不逮。太
白固已虚心自服,何用呶呶?惟沈评云:从心所造,偶然相类,必谓摹仿崔作,恐属未然。诚为知言。”文学作品的不同评价,相互争论,见仁见智,各执己见,也是一件再正常不过的事。
由此可见,崔颢的《黄鹤楼》问世以来,无论在当世,还是在后代,都产生了巨大影响。在文学史上的不朽价值,是不由分说的,是毋庸置疑的,这才叫真正的传世。也许因为这个原因,黄鹤楼,很大程度上是由于崔颢的诗而名而存。
在中国,有许多风景名胜,由于经过文人的吟哦,而长存于人们的记忆之中,也在历史的卷帙中留下难以磨灭的印记。滕王阁,由于王勃“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的《滕王阁序》,而耳熟能详。岳阳楼,因为范仲淹“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
下之乐而乐”的《岳阳楼记》,而名闻遐迩。醉翁亭,经欧阳修的“环滁皆山也”的《醉翁亭记》一文鼓吹,成为著名景点。“人道是三国周郎赤壁”的古战场,也因苏东坡的词与文,而赋予了令人陶醉的色彩。至于杭州西湖里的翠堤春晓一景,只是经做过太守的苏东坡和白居易二位诗人所修筑,而具有了特殊的文化韵味。“东坡原是西湖长”,他生活过的颍州西湖、杭州西湖、惠州西湖,如今都是游览胜地。所以说,文人笔下的山水,其实倒是对文人最好的纪念。他们的笔墨,一旦与风光糅和到一起,成为名胜佳迹,便是永远也抹煞不掉的存在。
由此想到,要没有崔颢的诗,对不起,这座楼恐怕早就完了。对于文化名人的最好纪念,倒是应该在他们与山水的关系上,做做文章的。
(本章完)
不想错过《一鱼三吃:李国文杂文自选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