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乾隆写诗四万首(1/4)
乾隆死后41年,鸦片战争就爆发了,这绝对是那些“盛世”论者最为忌讳的一个提示。
因为大家知道乾隆之死,也知道鸦片战争,但大家并不在意这两者之间,只相隔了仅仅41年。按“盛世”论者的误导,好像乾隆以后,又过了好久好久“盛世”,大清王朝才衰败的。其实不然,半个世纪都不到,英**舰就开到了大沽口。这就是说,乾隆朝既是浮夸起来的盛世结局,也是终于败落的衰世开端。
这正好说明乾隆——爱新觉罗·弘历,绝对是“盛世”论者,无限拔高的“英主”。
这个乾隆生于1711年,死于1799年,1735至1795年在位,他登基的时候,刚刚25岁,还是有所作为的。执政前期,尚称谨慎,是一个“励精图治,开拓疆土”的皇帝。他的父亲雍正,给他留下三百万两白银,经他多年积攒,国库存银一度达到七千万两白银,那时的他,很有一点英主的气象。执政后期,此人骄傲了,懈怠了,会大消费了,会大享受了,于是,成为一个“倦勤骄荒,蔽于权幸”的庸主。尤其晚年,“柄用和珅,贪婪倍克”,大清王朝,步入中衰,这时的他,基本上就是一个昏君了。最可笑者,因为康熙在位六十年,乾隆说他执政年份,不能超过乃祖,可他又不肯彻底地退位,公元1796年内禅嘉庆,他又当了三年太上皇。一般当太上皇,都是甩手掌柜,他却真抓实干,弄得嘉庆很尴尬,老爷子的话,不敢违拗,老爷子宠臣和砷的话,不能不听,这就是****的弊端了。
纵观乾隆一生,在中国全部帝王中,他算得上是最为快活、最为轻松的皇帝之一,不过,他也是最为消耗、最为铺张的皇帝之一。因十全战功、因大兴土木、因六下江南、因赏赐豁免,就使得他从英主、到庸主、到昏君的三个阶梯跌落下来,不但将那七千万两白银用光,连他老子攒下的老本三百万两白银,也挥霍一空。有人统计,乾隆统治六十三年,前后消耗掉了一亿五千万两白银,大清王朝的元气,就这样透支殆尽。
赵翼《檐曝杂记·军需各数》中载:“上用兵凡四十五次,乾隆十二三年,用兵金川,至十四年三月止,**需银七百七十五万。十九年用兵西陲,至二十五年止,**需银二千三百十一万。三十一年,用兵缅甸,至三十四年,**需银九百十一万。三十六年,用兵安南,至四十二年,**需银六千三百七十万。以上乃章湖庄在户部时,所见军需局结算之数。五十二年,台湾用兵,本省先用九十三万,邻省增拨五百四十万,又续拨二百万。又拨各省米一百一十万石,本省米三十万石,加以运脚,共银米一千万。”战争,是一个国家永远止不住流血的创口,凡穷兵黩武者,如西方的古罗马帝国,如东方的秦帝国,乃至于当下大洋彼岸的那个超级大国,当国力耗竭的那一刻,必然也是丧钟敲响之时。孙子曰:“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而虚荣矜夸、欲立万世之名的乾隆,希借康、雍之根基,图建汉、唐之国威,动辄用兵,消竭国帑,十全武功以后,大清王朝基本成了油将耗尽的灯,他还没有死,这盏灯已经奄奄一息了。
乾隆的继任者为嘉庆,智商不高,能力有限,但不聋不瞎,国库空空如也,他心里是有数的。《曾国藩奏稿·议汰兵疏》:“高宗不惜散财,以增兵力,阿桂即上疏陈言,以为国家经费,骤加不觉其多,岁支殊难为继,至嘉庆十九年,仁宗睹帑藏之日拙,遂思阿桂之远见。”老子败了家,儿子又能奈何?何况一个不争气的儿子。所以乾隆死的当天,下令和砷守灵,将其内外隔绝。然后,不出半个月,勒令自尽,全部财产没收。说实在的,这个嘉庆,一辈子就做了这一件漂亮事。
可有什么办法呢?民间有一说:“和珅跌倒,嘉庆吃饱。”其实,正确的说法,应该是嘉庆为了吃饱,才非让这位宠臣跌倒的。因为他知道,这个中国有史以来的最大贪污犯,被他爹养得太肥了。据《檮杌近志·和珅之家财》一文:“其家财先后抄出凡百有九号,就中估价者二十六号,已值二百二十三兆两有奇。未估者尚八十三号,论者谓以比例算之,又当八百兆两有奇。甲午、庚子两次偿金总额,仅和珅一人之家产,足以当之。政府岁入七千万,而和砷以二十年之宰相,其所蓄当一国二十年岁入之半额而强。虽以法国路易第十四,其私产亦不过二千余万,四十倍之,犹不足当一大清国之宰相云。”
衡量一个统治者的政绩,最简单的指标,就是看他交出政权时,这个国家,是强了,还是弱了,是富了,还是穷了。现在看来,除了乾隆的宠臣和珅的金山银山外,大清王朝已经一弱二穷,内忧外患,所以,41年后,发生了第一次鸦片战争。
国学大师钱穆对“盛世”一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所谓“盛世”,其实不盛。在其《国史大纲》一书中,对“盛世”的三位主角,最不看好的正是这位乾隆。他没有说他诗作之烂,也没有说他好下江南,而是将他与其父、与其祖比较,认为:“乾隆好大喜功,不如雍正之励精图治。雍正刻薄,不如康熙宽仁。”这三代“帝王精神,一代不如一代”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一鱼三吃:李国文杂文自选集》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