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卷(3/6)
华⑤与帝意合。祜病,举预自代。及祜卒,拜预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既至镇,缮兵甲,耀威武,遂拣精锐,袭破吴西陵都督张政,乃启请伐吴之期。帝报待明年方欲大举。预上表曰:“凡事当以利害相较,今此举十有八九之利,
而其害一二,止于无功耳。朝臣言破败之形,亦不可得,直是计不出己,功不在身,各耻其前言之失,故守之耳。昔汉宣帝议赵充国所上事⑥效之后,责诸议者,皆叩头而谢,以塞异端也。自秋以来,讨贼之形颇露之。若今中止,孙皓⑦怖而生计,或徙都武昌⑧,更添修江南诸城,远居其人,城不可攻,野无所掠,积大船于夏口⑨,则明年之计或无所及矣。”时帝与张华围棋,而预表适至。华推枰⑩敛手曰:“陛下圣明神武,国富兵强,吴王**,诛杀贤能,当今讨之,可不劳而定。”帝乃许之。预陈兵江陵,遣周旨、伍巢等率兵泛舟夜渡,以袭乐乡⑾,多张旗帜,起火巴山,出于要害之地,以夺贼心,遂虏吴都督孙歆。既平上流,于是湘江以南,至于交、广⑿,吴之州郡,望风归附,预仗节宣诏而抚绥之。时诸将会议,或曰:“百年之寇,未能尽克。今大暑,水潦方降,疾疫将起,宜伺来冬,更为大举。”预曰:“昔乐毅藉济西一战⒀,以并强齐。今兵威已振,譬如破竹,数节之后,皆迎刃而解,无复着手处也。”遂指授群帅⒁,径造⒂秣陵⒃,所过城邑,莫不束手,遂平孙皓。⒄
【注释】
①因势破之:语出《三略·上略》。
②晋武帝:即司马炎。魏咸熙二年(公元265年),他取代曹魏称帝,改国号为晋,史称“西晋”。
③羊祜:西晋大臣。泰山南城(今山东费县西南)人,字叔子。晋武帝时任尚书左仆射,曾参与谋划灭吴。他出镇襄阳十年,都督荆州诸军事,开屯田,修兵甲,储军粮,为其后一举灭吴打下了基础。
④杜预:西晋大将,著名学者。京兆杜陵(今陕西西安东南)人,字元凯。晋武帝时,为羊祜所举,祜卒后,代镇襄阳,任镇南大将军,都督荆州诸军事。因灭吴有功,封当阳县侯。他博学多才,尤善谋略,时有“杜武库”之称。著有《春秋左氏经传集解》、《孙子兵法注》等。
⑤张华:西晋大臣。范阳方城(今河北固安南)人,字茂先。晋初任中书令,力排异议,支持武帝司马炎灭吴计划。灭吴后,受封广武县侯。
⑥赵充国所上事:赵充国,西汉大将,陇西上邽(今甘肃天水西南)人,字翁孙。熟悉匈奴和羌族情况。武帝、昭帝时,率军反击匈奴贵族袭扰,勇敢善战,因战功卓著而任后将军。宣帝神爵元年(公元前61年),在与羌族先零部贵族斗争中,曾多次上书提出屯垦戍边的建议,所谓“赵充国所上事”即指此。赵充国每次上书,宣帝都召集大臣讨论,开始,赞成者只有十分之三;中间,增至十分之五;最后,增至十分之八。对此,宣帝下诏责问原先持反对意见的人,迫使他们叩头请罪。事见《汉书·赵充国传》。
⑦孙皓:三国时吴国最后一个皇帝。魏咸熙元年(公元264年)即帝位后,专横暴虐,奢侈荒淫。西晋咸宁五年(公元279年),晋武帝六路出兵攻吴,翌年三月,晋军攻入吴都建业,孙皓投降称臣。
⑧武昌:吴江夏郡治所,位于今湖北鄂城。
⑨夏口:古地名。位于今湖北武汉对面。
⑩枰(píng):棋盘。
⑾乐乡:位于今湖北江陵西南。⑿交、广:即交州、广州,相当于今广西、广东大部。
⒀乐毅藉济西一战:周赧王三十一年(公元前284年),燕将乐毅统率燕、秦、楚、韩、赵、魏六**队攻打齐国,于济西(古济水之西,今山东高唐、聊城一带),大败齐军,并乘胜追击,攻占了齐都临淄。事见《史记·乐毅列传》。
⒁群帅:马本及唐本皆误作“郡帅”,今从王本。
⒂径造:直往。
⒃秣陵:晋以建业(今江苏南京)为“秣陵”。
⒄本篇史例出自《晋书·杜预传》。
25.昼战
凡与敌昼战,须多设旌旗以为疑兵①,使敌莫能测其众寡,则胜。法曰:“昼战多旌旗。”②
春秋晋侯伐齐③,齐侯登山④以望晋师。晋人使〔司马〕斥⑤山泽之险,虽所不至,必旆而疏陈之⑥”,使乘车者左实右伪,以旆先,舆曳柴而从之。齐侯见之,畏其众也,遂逃归。⑦
【注释】
①疑兵:即以伪装或佯动手段所布设的兵阵,主要用以迷惑敌人,以达到诱敌就范。
②昼战多旌旗: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
③春秋晋侯伐齐:此战发生在周灵王十七年(公元前555年),以晋胜齐败而结束。晋侯,即晋平公。
④齐侯登山:齐侯(灵公)所登之山为巫山,位于今山东长清西南。
⑤斥:侦察,探测。
⑥必旆而疏陈之:旆(pèi),大旗;陈,同“阵”。此句意谓:(山泽险要地方,尽管部队不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百战奇略(出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