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卷(4/6)
达),也一定树立大旗而稀疏地布设假目标作为疑兵以迷惑敌人。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传·襄公十八年》。
26.夜战
凡与敌夜战,须多用火鼓,所以变乱敌之耳目,使其不知所以备我之计,则胜。法曰:“夜战多火鼓。”①
春秋越伐吴②,吴人御之笠泽③,夹水而阵。越为左右二军④,乘夜⑤或
左或右,鼓噪而进;吴分兵御之。越为中军潜涉⑥,当吴中军而鼓之,吴师大乱,遂败之。⑦
【注释】
①夜战多火鼓:语山《孙子兵法·军争篇》。
②越伐吴:即春秋时期周敬王四十二年(公元前478年),越王勾践率军进攻吴国的笠泽之战。
③笠泽:古水名。位于今江苏苏州南,自太湖东流至海,与今吴淞江平行。
④越为左右二军:《左传》作“越子为左右句卒”。句卒,亦作“勾卒”,即担任出击吴军左右两翼的分队,以此扰乱和分散吴军兵力,而以主力偷渡笠泽,攻击吴军主力。
⑤乘夜:马本及唐本作“使夜”,今从王本和汪本。
⑥越为中军潜涉:王本作“越率军潜涉”。
⑦本篇史例出自《左传·哀公十七年》。
27.备战
凡出师征讨①,行则备其邀截,止则御其掩袭,营则防其偷盗、风则恐其火攻。若此设备,有胜而无败。法曰:“有备不败。”②
三国魏大军南征吴③,兵到精湖④,魏将满宠⑤帅诸军在前,与敌夹水相对。宠谓诸将曰:“今夕风甚猛,敌必来烧营,宜为之备。”诸将皆警。夜半,敌果遣十部〔伏〕来烧营,宠掩击破之。⑥
【注释】
①征讨:王本及汪本皆作“**”。
②有备不败:语出《左传·宣公十二年》。
③魏大军南征吴:马本及诸本皆作“魏大将吴鳞征南”,但史载魏将并无“吴鳞”一名。又据《三国志·魏书·满宠传》记载文字,此句当为“魏大军南征吴”,故改。
④精湖:地名。位于今江苏高邮北。
⑤满宠:三国魏将。山阳昌邑(今山东巨野南)人,字伯宁。从曹操征战功著,官至奋威将军。曹丕即帝位后,官拜伏波将军。据卢弼《三国志集解》卷二十六载称,满宠随魏文帝曹丕南征东吴“为黄初六年(公元225年)事。”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满宠传》。
28.粮战
凡与敌垒相对持,两兵①胜负未决,有粮则胜。若我之粮道,必须严加守护,恐为敌人所抄。若敌人饷道,可分遣锐兵以绝之。敌既无粮,其兵必走,击之则胜。法曰:“军无粮食则亡。”②
汉末,曹操与袁绍相持于官渡,〔绍遣车运谷〕,使军粮使淳于琼等五人将兵万余人送之,宿绍营北四十里。绍谋臣许攸③贪财,绍不能足,奔归操,因说操曰:“今袁绍有辎重万余乘,而乏严备,今以轻兵袭之,燔其积聚,不过三日,袁氏自败矣。”左右〔疑之〕,荀攸、贾诩④劝操。〔操〕乃留曹洪⑤守,自将步骑五千人,皆用袁军旗帜,衔枚⑥缚马口,夜从间道出,人负束薪,所历道有问者,语之曰:“袁公恐曹操抄掠后军,遣兵以益备。”闻者信以为然,皆自若。既至,围屯,大放火,营中大乱,大败之,绍弃甲而遁。⑦
【注释】
①两兵:指敌对双方的军队。马本及唐本皆脱“两”,今从王本及汪本。
②军无粮食则亡:语出《孙子兵法·军争篇》,但这里是摘要引录,并非全文。
③许攸:东汉南阳(今属河南)人,字子远。初随袁绍,官渡之战时,弃绍投操,并献袭烧袁军乌巢(今河南延津东南)粮屯之策,为操采纳,成为曹军官渡之战获胜的重要战略一着。其后,许攸因恃功自傲被杀。
④贾诩:马本作“考诩”,唐本作“荀翊”,王本作“关某”,汪本作“关羽”,皆误。今据史校改。贾诩,东汉武威姑臧(今甘肃武威)人,字文和。董卓入据洛阳,诩任讨虏校尉。卓败,诩先后依附李傕、段煨。官渡之战前,诩说服张绣一并归附曹操,封都亭侯。曹丕称帝后,官至太尉。
⑤曹洪:曹操堂弟,字子廉。东汉末,从曹操起兵征战,官至都护将军。曹丕时,任骠骑将军,封野王侯。
⑥衔枚:枚,一种形如筷子,两端有带,可系在颈上的一种装具。古时行军,为奇袭敌人成功,常令士卒衔枚于口中,以防喧哗惊动敌人。
⑦本篇史例出自《三国志·魏书·武帝纪第一》。
29.导战
凡与敌战,山川之夷险,道路之迂直,必用乡人引而导之,乃知其利,而战则胜。法曰:“不用乡导者,不能得地利。”①
汉武帝时,匈奴比岁②入寇,所杀掠甚众。元朔五年春,今卫青③将三万骑出塞,匈奴右贤王④以为汉兵不能至此,遂醉卧帐中。汉兵夜至,围右贤王,虏大惊,独与其爱妾一人、骑兵数百,溃围夜逃北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百战奇略(出版)》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