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邯郸之难(1/1)
公元前354年,魏国派大将庞涓率兵攻打赵国,围困赵国都城邯郸。齐国派田忌、孙膑出兵救赵,大败魏于桂陵。
“围魏救赵”一役,成了军事战略上的经典案例,被载入许多兵法书中。它的指导思想是攻其所必救,趋利避害、机动歼敌。这篇讲述的是“围魏救赵”的前奏。
魏军骁勇善战,不把齐军放在眼里。面对强悍的劲敌,齐军没有正面与其交锋,而是利用迂回的策略,乘着赵、魏相争互相消耗的时机,攻其薄弱的地方。在魏军的归途中,乘着魏军南
北奔袭疲敝之际,实施截击,在桂陵预先占据有利地形,等到魏军到来,一举歼敌,以最小的付出换取了最大的利益。
邯郸之难①,赵求救于齐。田侯②召大臣而谋曰:“救赵孰与③勿救?”邹子④曰:“不如勿救。”段干纶⑤曰:“弗救,则我不利。”田侯曰:“何哉?”“夫魏氏兼⑥邯郸,其于齐何利哉!”田侯曰:“善。”乃起兵,曰:“军于邯郸之郊。”段干纶曰:“臣之求利且⑦不利者,非此也。夫救邯郸,军于其郊,是赵不拔而魏全也。故不如南
攻襄陵⑧以弊魏,邯郸拔而承魏之弊,是赵破而魏弱也。”田侯曰:“善。”乃起兵南攻襄陵。七月,邯郸拔。齐因乘魏之弊,大破之桂陵⑨。
注释:
①邯郸之难:指魏国攻打赵国都城邯郸一事。
②田侯:即齐威王,公元前356—公元前320年在位。
③孰与:何如。
④邹子:即邹忌,齐国大臣,封在下邳,号成侯。
⑤段干纶:齐国大臣。
⑥兼:兼并,吞并。
⑦且,抑或。
⑧襄陵:魏邑,宋襄公葬在这里,故名襄陵,在今河南睢县西一里。
⑨桂陵:齐国地名,在今河南长垣北。
译文:
赵国都城邯郸被魏军围困,赵国向齐国求救。齐王召集众大臣共同商议此事,他问道:“救赵还是不救赵?”邹忌回答说:“不如不救。”段干纶说:“不救赵的话会对我们不利。”齐王问:“这是为什么?”段干纶回答说:“如果魏国吞并了邯郸城,这对我们齐国有什么好处呢?”齐王听了,说道:“好。”于是出兵救赵,下令:“在邯郸城外驻军。”段干纶说:“我所说的救赵有利或不利,并非指出兵驻守
邯郸。救援邯郸,如果在邯郸城外驻军,那么会造成邯郸未被攻下而魏国兵力无损的局面。所以还不如向南出兵攻打魏国的襄陵,使魏军南北奔波疲于奔命。如果邯郸城被魏军攻克,这时候我军就趁魏军疲乏之际出兵,必然削弱魏国。这样一来,邯郸虽然被魏军攻占,赵国残破,但是魏军又被我军攻击而削弱了兵力。”齐王听了说:“好主意。”于是出兵南下攻打襄陵,同年七月,邯郸城被魏军占领,齐军趁魏军疲劳之际出兵进攻,在桂陵大败魏军。
(《齐策一》)
(本章完)
不想错过《战国策》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