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章 印度诸王朝的佛教(1/5)
佛教在印度流传一千六百多年,探究其盛衰兴替的原因,从僧团内部来说,与僧团本身在教义教法上的实践与开展方向有关,从僧团的发展来说,则和诸王朝的信仰选择有绝大关系。历史上,由于印度王统向来复杂,不仅大小国林立,且征伐、并吞不断,故本文仅依时序,针对几个重要王朝的佛教发展状况,作一梗概介绍。
一、孔雀王朝(公元前4世纪—前2世纪顷)孔雀王朝约创立于公元前317年[1],乃佛陀涅槃后第一个统一全印度的王朝,建都于中印度摩揭陀国的华氏城。三传至阿育王(约即位于公元前270年),文治武功达于鼎盛,成为印度史上最大的帝国,其对佛教护持弘扬之功,亦无出其右者[2]。阿育王所推行的轮王政策,重要内容如下:1.于石崖或石柱上铭刻生活道德的训诫法敕[3];2.广建寺院,供养僧众;3.于全国修建八万四千佛塔;4.设立“正法大官”,力助弘化;5.举行第三次经典结集。由于阿育王的笃信及推展,人民信仰日盛,佛教遂成为国教。
阿育王在第三次结集后,即派遣传教师前往印度边境及国外弘化,其范围远至希腊、缅甸、锡兰(今斯里兰卡)等国。此划时代的胜举,由于传教师传承的部派不同,以及因应当地风俗民情的需求,进而产生特色殊异的新部派,或促使原有部派的再次分化。阿育王执政三十余年,使佛教走向国际化,其对佛法传布的贡献和以佛法治国的政策,为后世轮王治世留下最佳典范。
二、巽伽王朝(公元前180年—前80年顷)孔雀王朝在阿育王殁后,逐渐失去统治势力,案达罗王朝在南印度独立,希腊、波斯等异民族亦窥近西北方,印度又呈分裂状态。公元前178年,孔雀王朝大将弗沙密多罗在婆罗门国师协助下弑君自立,改号巽伽王朝。王即位后,进行大规模戮僧毁寺的排佛运动,使得佛教兴盛的中印度顿时寺空僧绝,史称“中印法难”[4]。由于逃亡的僧众多往南印度或西北印度,反而促成以南方案达罗为中心的大众部佛教及北方迦湿弥罗、犍陀罗为中心的“有部”佛教的发展。其中上座部中的分别说部,因与大众部思想相近,故往南后即与大众部同化,往北则影响有部譬喻师[5]的思想。
三、案达罗王朝(沙多婆诃王朝,公元前220年—公元236年顷)案达罗王朝创立于公元前220年左右,位在德干高原地区,属于大众部教化范围[6]。公元前28年兼并了中印度摩揭陀国的迦恩王朝[7]后,大众部的思想便传到中印度,使中印度佛教稍得复兴。尔后,随着王朝的西进,大众部的思想也影响了西方有部佛教,并促成西方经量部的形成。
此时佛教能顺利复兴,实得力于王朝的安定,朝廷一方面信仰婆罗门教与崇拜民俗诸神,另一方面也对佛教采取保护的政策[8]。佛教为走向群众,便取法民间流行的夜叉造像,造成佛菩萨雕塑的风行,也因而间接促进了大乘菩萨思想的勃兴。般若、法华、华严、净土系的经典纷纷出现,龙树依之立论阐释,确立了大乘佛教的兴起。继有龙树弟子提婆的发扬及国王的护持,大乘思想更加隆盛,大众部逐渐同化于大乘之中。
四、贵霜王朝(公元前数十年—公元320年顷)阿育王殁后,希腊入侵西北印度[9]建立王国。希腊人向来精于哲思,对于具有深奥哲学内涵的佛教信仰颇能接受,尤其弥兰陀王[10]与那先比丘进行一场佛教教义的辩论之后,终于成为佛教的拥护者,这对西北印度佛教的发展,具有重大贡献。后来大月氏王丘就却[11]并吞了希腊王国,创立贵霜王朝,于是和南方案达罗王朝对峙,达5世纪之久,在印度史上称为南北朝时代。
贵霜王朝三传至迦腻色迦王时(约78—123年间),建立了纵贯中亚至中印度的大帝国,是王朝的极盛时期。迦腻色迦王礼胁尊者[12]及马鸣[13]为师,大崇佛法,曾在首都富楼沙建造高四十余丈,壮丽宏伟冠于全印度的大塔,塔旁建四大伽蓝,供养数万比丘。又为统一各部派异说,礼请胁尊者以一切有部为正统,在迦湿弥罗召集五百贤圣举行第四次结集,使得佛教虽历经“中印法难”,仍能在西北印度大放异彩。迦腻色迦王对佛教的贡献,直追阿育王朝,在佛教史上有“阿育王第二”的美称。
西北印度的迦湿弥罗一带,地处偏僻高山,从阿育王遣使来化后,一直为保守的有部化区,不受外界思潮影响,且在有部执牛耳之位。而犍陀罗虽亦盛行有部思想,然因地处东西方交通要冲,受中国、希腊、罗马文化影响所及,学风开放,思想进步,故此地受到由南印度渐次传来的大众部影响,也逐步融入大乘佛教思潮[14],如《般若经》等早期大乘经典,早已流行此地,如胁尊者、世友、马鸣等一切有部系学者,也具有大乘的倾向[15]。因此,迦腻色迦王时期,大乘的势力已影响西北印度,进而促成西域大乘佛教的隆盛。
五、笈多王朝(公元320年—730年顷)笈多王朝创立于公元320年,建都于摩揭陀的华氏城。5世纪顷,白匈奴入侵西北印度,并大肆毁佛,公元502年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