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四章 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2/5)
教为主,称为“北传佛教”;向南传播者,以上座部佛教为主,称为“南传佛教”。目前,北传、南传、藏传系统的佛教,以渐趋融和的形态,在世界各国弘传。
附篇印度大乘佛教学派概论印度大乘佛教主要分为二大系统:一为中观学派,二为瑜伽行派。中观学派与瑜伽行派大约兴起于公元1世纪至6世纪间。溯源而观,原始佛教中,已含大乘思想;至部派佛教时期,大众部与上座部对于“空”、“有”看法的差异,更加明显;而且各部派之间都以重视学说的立论为主,佛教因此逐渐偏重于义理的研究,反而远离了人间佛教的实践。于是,大乘佛教行者重新思惟佛陀教化的本怀,提倡落实慈悲利他的菩萨道,大乘佛教的开展于焉大盛。
承继部派佛教时期对“空”、“有”思想的见解,归纳印度大乘佛教学派的发展,一者是破一切执著情见,以彰显诸法实性为主的“空宗”——中观学派;一者则是剖析诸法相状,以了知身心万物为主的“有宗”——瑜伽行派。唐朝义净大师所著《南海寄归内法传》序说:“所云大乘,无过二种,一则中观,二乃瑜伽。”其思潮的兴盛,由此可见。
中观学派公元1、2世纪间,印度大乘佛教盛行,大乘经典亦相继出现。另一方面,当时小乘有、无学说竞立,外道邪见纷沓。龙树菩萨[18]出世后,以般若经典为根本,造《中论》、《大智度论》、《十二门论》等,倡导般若空观,“遣荡诸执,破邪显正”,大树法幢,展现大乘佛教富丽宏伟的思想,衍成大乘空宗,成为公元3、4世纪间印度佛教的主流。
承龙树教学,门人提婆[19]著《百论》、《四百论》、《百字论》,破斥外道思想及小乘教义;继之,罗睺罗跋陀罗[20]注释“八不”之说;笈多王朝[21]初期,青目[22]撰《中论本颂》注释本等,中观学派逐渐形成。
中观学派以《中论》为主,阐述“性空、缘起”的思想,又有“世俗、胜义”二谛论作为说明。前者以有名的“八不”偈——“不生亦不灭,不常亦不断,不一亦不异,不来亦不出”,揭示“缘起”的根本思想,以诸法万物皆起于因缘和合,故无自性,否定当时小乘、外道对于“生、灭”、“常、断”、“一、异”、“来、出”等执著或戏论[23]。二谛偈云:“诸佛依二谛,为众生说法,一以世俗谛,二第一义谛。若人不能知,分别于二谛,则于深佛法,不知真实义。”说明宇宙万法若立足于世俗谛,则一切法皆为“假名有”;若立足于胜义谛,则一切法皆为“自性空”。意即佛陀为化导众生,以众生理解的事相,开示真理。因此,若离世俗谛,则无法了解胜义谛;若离胜义谛,亦无法证入法性真实义。此外,“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的“中道”观,不偏执“有”或“空”,而从“真空妙有”中看待万象缘起性空的本质,亦成为中观学派重要的核心思想。
公元4、5世纪间,中观学派分成以佛护[24]为代表的“具缘派”,和以清辨[25]为代表的“依自起派”。前者强调“缘起诸法毕竟空”,后者则强调“自俗谛门观缘起法,皆无自性、不可得;若从真谛门看,则一切法皆有常住之本性存在”,两者对空性的看法相异。佛护、清辨、月称[26]、寂护[27]、莲华戒[28]等人的中观思想传入西藏,对藏传佛教发展影响很大。
另外,中观思想传入中国,也深深影响中国佛教,除了衍成以弘扬《中论》、《百论》和《大智度论》为主的三论宗外,天台、禅宗等各宗派中亦含有甚深的中观思想[29]。
瑜伽行派公元4、5世纪,约佛陀入灭后九百年,无著[30]、世亲[31]二大论师出世,破斥当时印度偏执“一切皆空”的流弊,独帜大乘“有”义,以“非有非空,真空妙有”,开创印度大乘“有宗”——瑜伽行派。
瑜伽行派以弥勒[32]为开祖,相传曾为无著宣说《瑜伽师地论》、《分别瑜伽论》、《大乘庄严论》、《辩中边论》及《金刚般若论》等五部大论。主要以般若空性为思想根本,采瑜伽为实践方法,建立包括精神与物质的万有存在,皆由心识所变现。无著造《摄大乘论》、《显扬圣教论》、《大乘阿毗达磨集论》、《顺中论》等,演说瑜伽唯识、阿赖耶缘起、蕴、处、界诸法差别的理论,确立了瑜伽行派的思想体系。
约公元第5世纪初,无著的胞弟世亲在“有部”出家,宣扬小乘。后来听从兄长之教,回小向大,广造论释,时人呼为“千部论主”。在他的唯识教学里,以《百法明门论》为总纲,《大乘五蕴论》说明诸法名相,《唯识二十论颂》完成唯识组织,并阐明唯识“无心外之境”的哲理,《摄大乘论释》则成立“阿赖耶识”。另外,《佛性论》更肯定一切众生悉有佛性,瑜伽行派的理论基础由此而大成。
《唯识三十颂》是世亲晚期代表作品,由于十大论师[33]相继造论诠释,使得瑜伽学派成为公元第5、6世纪间,印度佛教的主流。十大论师中,德慧善于定学,著有《随相论》、《中论注》等,曾在摩揭陀国与外道数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