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四章 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3/5)
论派论师辩论获胜,因而深受国王崇敬;安慧是一位博学高僧,兼通大、小乘,并且擅长因明学,著有《大乘广五蕴论》、《阿毗达磨杂集论》、《宝积经论》等;护法论师以那烂陀寺为中心,力阐世亲学说,破小乘,伏外道,唯识大放异彩,代表作有《成唯识宝生论》、《观所缘缘论释》等。戒贤曾依止护法为师,玄奘大师前往印度那烂陀寺时,曾向戒贤学习《瑜伽师地论》,对玄奘大师的思想产生极大影响。而在十大论师外,陈那[34]擅唯识,却成就于因明[35],成为新因明的创始人[36],而被喻为“中世纪正理学之父”。
瑜伽行派主要的思想理论有“八识论”、“三性论”、“四分论”、“种子论”和“五位百法”等,其理论的完备,令人有“会当凌绝顶,一览众山小”之感,近代许多学者如欧阳竟无、熊十力、梅光羲、王恩洋、周叔迦等,皆从唯识入门,而成为唯识大家。
综观印度大乘佛教的思潮,中观与瑜伽学派有如鸟之双翼、车之两轮,两者相美,使得当时法海奔涌壮阔,亦如日月之争辉!
【注解】[1]又各家学者依研究角度或立场的差异,对佛教的分期大抵有如下的说法:日本佛学家水野弘元的分期法:(一)根本佛教;(二)原始佛教;(三)部派佛教;(四)大乘佛教初期、中期、后期。太虚大师的分期法:(一)小行大隐时期;(二)大主小从时期;(三)密主显从时期。印顺长老分为五期:(一)声闻为本的解脱同归;(二)倾向菩萨的声闻分流;(三)菩萨为本的大小综合;(四)倾向如来的菩萨分流;(五)如来为本的梵佛一体。
[2]佛陀四十九年的教化,因材施教,后世弟子依其说法方式及体裁划分为十二类,称“十二分教”,又称“十二分经”,即长行、重颂、授记、孤起、无问而自说、因缘、譬喻、本事、本生、方广、未曾有(希有)、论议。其中的“本生”是记录佛陀在累生累劫中示现,或为外道、为王、为臣,或为士、农、工、商,乃至畜生等不同身份,种种利人方便的菩萨行。“譬喻”是以譬喻的方式说法。“因缘”是以叙说佛陀及其弟子发心、修行、授记成佛、制戒、说法等因缘与事迹。
[3]富楼那,弘化步履遍及摩揭陀国、憍萨弥罗国、输卢那国等,以其长于辩才,善于分别义理,后专事演法教化,因闻其说法而解脱得度者,多达九万九千人,故被誉为“说法第一”。迦旃延,自出家皈佛后,精进不懈,证得阿罗汉果。佛陀涅槃后,仍从事教化,屡与外道论战,于佛陀弟子中,堪称“论议第一”。
[4]南印度的案达罗王朝有其独特的文化与信仰,他们将对自然万物的崇拜发展成为神祇的偶像信仰,佛教为接引当地人民,乃将他们所崇拜的神祇摄受成为佛教的护法神。因此,佛教开始有了佛菩萨像与护法神像的造像与礼拜,而西北印度一直遭受希腊、波斯等国的入侵,因而陆续带进他们的文化。这些不同文化的冲击,都是推动大乘思想的助缘。
[5]在现存的《小品般若经》中载有:“此般若波罗蜜多经,(佛)入灭后起于南印度,从南方进于西方,从西方进于北方。”此即说明了大乘佛教发展的路向,生起于南印度,成熟于西北印度。又西北印度原是婆罗门的教区,流行梵文,因此,从西北传入中国的经典,多为梵文本。
[6]以佛陀入灭为开端,说明如来法身常住不变,阐述一切众生皆有佛性,皆能成佛,该经对佛性思想的开展,影响甚巨。
[7]主要在发挥如来藏的思想。即谓人人皆藏有如来清净的自体,只因被烦恼所缠而现出杂染相,然其本性清净无垢,与如来同等。
[8]说明阿赖耶识三性(遍计所执性、依他起性、圆成实性)、三无性(相无自性、生无自性、胜义无自性)说的思想。
[9]以五法、三自性、八识、二无我等,阐扬人生宇宙的现象及本体,宣说一切万有皆由心造,吾人认识作用的对象,不在外界,而在内心。是一部融摄唯识的阿赖耶识法义,成立真常唯心的如来藏思想,代表印度后期大乘佛教如来藏系的经典。
[10]详述瑜伽行观法,主张客观对象乃人类根本心识的阿赖耶识所假现的现象,须远离有与无、存在与非存在等对立的观念,始能悟入中道,为研究小乘与大乘佛教思想的宝典。
[11]无著、世亲之后的瑜伽行派,以陈那、安慧两系为主。陈那传弟子护法,安慧传增满。其图示如下:
[12]提婆之后,至第5、6世纪间,有佛护以“应成法”(归谬证法),即由对方的立论中找出其自相矛盾之处,以破其邪误而显扬自宗的正确方法,来阐释龙树空的哲学,后人称为应成派,后由月称继之。与应成派相对立的另一中观派分支为自续派(自立论证派),清辨一方面批判他宗的错误,另一方面建构论证以证明一切皆空的主张。以上两派间的差别,大体上是方法论上的差别。应成派是消极批判他人的思想,自续派是积极地证明自己理论的正确性。尔后自续中观派又分为:(一)经(量)部行中观派,吸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