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四章 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4/5)
收小乘部派——经(量)部的思想,有清辨等人;(二)瑜伽行中观派,吸收瑜伽行派的思想,有寂护、莲华戒等人。其图示如下:
[13]中观派的寂护、莲华戒一系,就是吸收了瑜伽思想而名为瑜伽中观派者。
[14]乃大日世尊在金刚法界宫所说,旨在开示一切众生本有清净菩提心所具的无尽庄严藏,示以本有本觉曼荼罗为主旨,并宣说三密的方便。该经共计三十六品,顿渐兼陈,理事并阐。全经以阿字本不生的心地为宗,以如实自知,开悟无生智,获无相悉地为趣。
[15]由十四处十八会的说法而成,由龙树菩萨于南天竺的铁塔内,自金刚萨埵受持该经十万颂,再传至龙智、金刚智。相传《金刚顶经》有四种:一为法尔恒说本,二为塔内安置本,三为十万颂广本,四为四千颂略本,即十八会中初会四大品。该经为求加快证入佛、菩萨的境地,故于该经详述密教独特的秘密修行仪轨。梵本今已不存。然于金刚智航海东来途中遇到风暴,经典大部流失,故传译弘布者仅为其中极少部分。
[16]如瑜伽中观派的寂护、莲华戒、师子贤等;中观应成派的佛护、月称;经行派的清辨等人皆是密教师。
[17]公元8世纪,西藏王赤松德赞迎寂护入藏,此后,莲华生继之,成为西藏喇嘛教(密教)的创始人。
[18]龙树,八宗之祖。公元2、3世纪顷南印度人。曾入龙宫,得大龙菩萨授以无量的大乘经典。后至南天竺摧伏外道,大力弘法,广造大乘经典的注释书,树立大乘教学的体系,使大乘般若性空学说传布全印度。
[19]提婆,即“迦那提婆”,意译作“单眼提婆”。《传法正宗记》卷三载其为禅宗付法藏西天第十五祖。公元3世纪顷,南天竺人。学识渊博,才辩绝伦。尝挖凿大自在天金像之眼,后复自挖取只眼回施大自在天,故名之。初谒龙树,龙树令弟子以满钵水置于前,提婆即以一针投入水中,两人欣然契合。出家为龙树弟子,以智辩著称,后游历印度各地,大振破邪之剑,调伏外道,度人百余万。后因遭忌,被外教之徒所剌,遗偈:“诸法本空,无我我所,无有能害,亦无受者。”
[20]罗睺罗跋陀罗,为付法藏第十六祖。印度迦毗罗国人,姓梵摩。与龙树为同时代人。早年入那烂陀寺,从尊者黑者受具足戒,学声闻乘。又依无分别者广学大乘及秘密乘,并弘通中观的宗义。随侍十五祖迦那提婆,证皆空之理,于那烂陀寺教化僧徒。提婆示寂之际,受其心随之教说。又据《付法藏因缘传》卷六载,师从提婆受婆罗门所造的《鬼名书》,后以种种方便教化众生,付法予僧伽难提。
[21]兴盛于公元320年至470年的印度统一王朝。贵霜王朝与南印度案达罗王朝衰亡后,代之而起者,乃旃陀罗笈多一世,即位于320年,为笈多王朝的创始者。第二世沙姆陀罗笈多,为一文武双全之王,统一南北印度,建设自孔雀王朝以来的大国。于宗教上,既保护佛教徒,又致力于婆罗门教的复兴。其子旃陀罗笈多二世为印度文化史上最光辉灿烂的时代之王,系一学问与文艺的推进者,而令华丽的古典印度文化得以大放异彩。另有库马拉笈多与斯坎达笈多,皆为伟大之王。其后,王朝受到势力逐渐抬头的匈奴之侵扰,因而四分五裂。库马拉笈多、斯坎达笈多两王虽为佛教教团的保护者,然主要则以振兴婆罗门教为其国教,因此佛教的力量逐渐衰微。后来,王侯势力逐渐强大,遂形成一极权国家,甚而确立“国王的绝对神圣化”的思想。
[22]青目,公元4世纪顷的印度人。为注释龙树《中论》的论师。《大乘玄论》卷二载,师于佛陀入灭后一千年出世。僧叡《中论序》:“其染翰申释者,甚亦不少。今所出者,是天竺梵志名宾伽罗,秦言青目之所释也。其人虽信解深法,而辞不雅中,其中乖阙烦重,法师皆裁而裨之。”
[23]谓错误无意义的言论,即违背真理,不能增进善法而无意义的言论。《佛遗教经》:“汝等比丘!若种种戏论,其心则乱,虽复出家,犹未得脱。是故,比丘!常急舍离乱心戏论,若汝欲得寂灭乐者,唯当善灭戏论之患,是名不戏论。”《瑜伽师地论》卷九十一:“此中能引无义思惟分别所发语言,名为戏论。何以故?于如是事勤加行时,不能少分增益善法,损不善法,是故说彼名为戏论。”《中论》卷三“观法品”分戏论为“爱论”与“见论”两种。爱论,谓于一切法取著之心;见论,谓于一切法作决定解。钝根者起爱论,利根者起见论;在家者起爱论,出家者起见论;天魔起爱论,外道起见论;凡夫起爱论,二乘起见论等。
[24]佛护(约470—约540),印度中观佛教的论师,中观具缘派的始祖。据多罗那他的佛教史载,佛护出生于南方坦婆罗国,乃龙友的弟子,并师事僧伽罗苦什达学习龙树的中观思想,得最上智。又礼拜文殊菩萨的圣容,住于南方檀多弗利伽蓝说法,并为龙树、提婆等之论书作注释。被视为《中论》八大注释家之一,而尊称其为“长老佛护”,在印度中观思想史上占有重要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