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四章 印度大乘佛教的开展(5/5)
地位。
[25]清辨(约490—约570),又作“清辩”。大乘佛教中观学派的论师。曾至中印度师事僧护,勤习大乘经典与龙树的教说。后返南印度宣扬空义,与摩揭陀国护法的瑜伽宗展开“空有之诤”。晚年隐于驮那羯磔迦国南方山中,口诵真言示寂。主要著作为《大乘掌珍论》二卷、《般若灯论释》十五卷及传入西藏的《中观心论颂》等。
[26]月称(约600—约650),印度中观具缘派僧。从迦摩罗菩提学龙树的宗义及诸论书,兼习诸怛特罗,得秘术,能自画牛榨乳,或手不触而掷石柱。学成后主持那烂陀寺,编集龙树的《中论注》、提婆的《四百论注》,及《一切如来金刚三业最上秘密大教王经注》。此外,又撰述《入中观》一书,并亲自注解,主要系宣扬佛护中观具缘派的宗风,一度与瑜伽派月官发生宗义上的诤论。晚年于南印度大破外道,入曼奴汗葛山修真言道,后入寂。
[27]寂护(约700—762),印度僧。大乘佛教中观学派衍化出的瑜伽中观派创始人。那烂陀寺著名学者。公元747年,应西藏赞普墀松德赞之请,与莲华生上师、迦摩罗什罗同至西藏传布真言密教。又称静命大师。于西藏首府拉萨南方建立桑鸢寺,并任该寺第一任堪布,招请有部十二僧人与莲华生上师共同弘法。著《摄真实论》四千偈,论破各派学说。
[28]莲华戒(约730—约800),印度中观派的学僧。为寂护的弟子。后继寂护应西藏赞普墀松德赞之请入西藏,与我国的大乘和尚论战于宫廷,后大乘和尚败退出藏,此即西藏佛教史上著名的“拉萨论争”。其后中观思想一支独盛,且奠定以后西藏佛教的基础,其影响表现在黄教开祖宗喀巴所著的《菩提道次第论》一书中最为显著。著有《般若波罗蜜多七百颂广注》、《金刚般若广注》、《一切法无自性成就》、《修习次第》、《正理滴前品摄》等。
[29]天台宗尊龙树菩萨为初祖,由“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是中道义”,建立天台“空、假、中”的重要学说,而禅宗亦尊龙树菩萨为天竺第十四祖。世尊传法予大迦叶尊者所说的“法法本无法,无法法亦法。今付无法时,法法何曾法”偈,即为中观空论。
[30]无著,公元4、5世纪顷北印度人。为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依《婆薮槃豆法师传》,父名憍尸迦,为国师婆罗门。有兄弟三人,皆称婆薮槃豆。师初于小乘萨婆多部出家,因思惟空义,不能得入,欲自杀,时东毗提诃有宾头罗前来为说小乘空观。师初闻悟入,然对此犹不满意,乃以神通往兜率天,从弥勒菩萨受大乘空观,归来如说思惟,遂达大乘空观。后又数往兜率天学《瑜伽师地论》等大乘深义,并集众宣说,由是大乘瑜伽的法门传至四方。师致力于法相大乘的宣扬,又撰论疏释诸大乘经。
[31]世亲,又作“天亲”。大乘佛教瑜伽行派创始人之一,乃国师婆罗门憍尸迦第二子。与其兄无著初于萨婆多部出家,无著直入大乘,世亲却入经量部,立志改善有部教义,遂入迦湿弥罗国研究《大毗婆沙论》。四年后归国,为众讲《毗婆沙》,并作《阿毗达磨俱舍论》。师初抨击大乘佛教,谓大乘非佛所说。后以无著的方便开示,始悟大乘之理,转而信奉、弘扬大乘要义。其论著与注释的典籍甚多,奠定大乘佛教瑜伽派的基础。重要著述有《俱舍论》三十卷、《摄大乘论释》十五卷、《十地经论》十二卷、《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广百论》、《菩提心论》、《三十唯识论颂》、《大乘百法明门论》、《无量寿经优波提舍》等。
[32]弥勒,意译作“慈氏”。佛陀入灭后九百年顷的印度人,为瑜伽大乘的始祖。于现存汉译藏经中,造立者注名为弥勒菩萨者,有《瑜伽师地论》、《大乘庄严经论颂》、《辩中边论颂》、《金刚般若波罗蜜经论》等;于西藏大藏经中,除上述诸论外,尚有《现观庄严论》、《法法性分别论》、《大乘究竟要义论》。
相传弥勒为无著之师,创瑜伽唯识的教理,后传授予无著。另《婆薮槃豆法师传》所载,无著尝上兜率天,向弥勒菩萨咨问大乘空观之理,而因其师亦名弥勒,后世遂将之视同为当来成佛的弥勒。
[33]即注释世亲《唯识三十颂》的十位论师,为护法、德慧、安慧、亲胜、难陀、净月、火辨、胜友、胜子、智月。
[34]陈那,公元6世纪人。印度佛教因明论集大成者。其有关俱舍、唯识的著作甚多。
[35]为五明之一,乃印度的论理学(逻辑学)。意指举出理由而行论证的论理学。
[36]陈那继世亲之后,锐意研攻因明,并补前贤的不足,勘正前贤著作的遗误,遂产生改革之效,使因明真能负起立正破邪之责。自此,陈那以后的因明称为新因明,陈那以前的因明则称古因明。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