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八章 中国大乘八宗的开展(2/30)
的三密加持,则能达到“即身成佛”,顿证当体大日佛位。密教思想早在三国时期传入,至玄宗开元年间,印僧善无畏、金刚智、不空陆续来华,译出弘传《大日经》、《金刚顶经》[19]后,始形成宗派。该宗传承法系为龙树—龙智—善无畏—金刚智—不空—一行—惠果[20]。密宗因理论教义与修持方法与中国传统文化习俗颇有差异,因此民间不甚流行,唯在元、明、清之际仍受朝廷护持[21],今中国西藏地区乃密教盛行区域。另外,欧美密宗的弘扬也有日渐兴盛趋势。
七、禅宗禅宗的“禅”,即梵语“禅那”的简称,原意是心念的专一。禅宗即因主张以禅为生活中的修持而闻名。本宗以“不立文字,教外别传,直指人心,见性成佛”著称,此思想乃根源于佛陀在灵鹫山拈花示众,迦叶破颜微笑的典故,成就了“以心传心”的美谈[22],此后历代祖师“以心传心”次第传承。
南朝时,菩提达摩携付法衣钵东来,被奉为中国禅宗初祖。再传慧可,三传僧璨,至唐朝四祖道信,融和达摩所传《楞伽经》禅法与《般若经》离言绝相之教,进一步开展出“随心自在”的禅修生活,成为中国禅宗的基本风格。五祖弘忍发展道信倡导的修行与农耕结合,强调于日常生活中持守真心,成为自然的农禅生活。中国禅宗即在道信及弘忍师徒的弘传下正式形成。其后分为神秀、惠能二派,北宗神秀主渐悟说,南宗惠能主顿悟说。南宗因神会的力争,乃逐渐取代了北宗地位,于中唐后独盛。六祖惠能的弟子有荷泽神会、青原行思、南岳怀让三系,后二系更开演为五家七宗[23],成为中国禅宗的主流。禅宗重视心性的特殊教法,虽历经唐末至明清各代的战乱,仍能屹立不摇。今台湾许多道场如佛光山、法鼓山、中台山等,皆为禅宗丛林,其影响之深远可知。
八、净土宗净土宗以专念往生阿弥陀佛极乐净土得名。根本经论为《无量寿经》、《观无量寿佛经》、《阿弥陀经》和《往生论》等三经一论。主要思想可归纳为信、愿、行三资粮——由信发愿,由愿起行。行则包括四种念佛[24]、十六种佛观[25]、发三种心[26]、修五念门[27]等种种法门,其中尤以念佛法门,仗佛愿力接引往生,三根普被,而称为易行道。
本宗的弘扬以东晋慧远于庐山结社念佛为开端,乃中国净土的主流,后有北魏昙鸾的弘扬,至唐代道绰、善导承其旨。开元初年,慧日倡禅净双修、戒净并弘的“不舍万行”,承远、法照、飞锡继其说。因此,净土宗在唐代可分为慧远、善导、慧日三系。唯该宗并无祖徒相传承的直接法系,直到宋朝石芝宗晓法师,将历代弘扬净土法门有重大贡献者,如慧远、善导、承远、法照、少康、延寿和省常等诸位大师列为净宗七祖,明代又举袾宏、智旭,清代举行策、省庵、彻悟及民国印光共成十三祖。
净土法门不仅禅师力倡兼修,亦为天台、律家所重,又因简单易行,彻上遍下,无所不宜,故流传广远,历代不衰,至今仍弘传兴盛。近代台湾以广钦、煮云、李炳南及妙莲等倡导念佛最具代表性。
附篇一大乘八宗概论一、律宗概论律,指佛陀随缘制戒的具体规范,乃因僧众不当行为而被动制定。在印度曾分为二部、五部、二十部等。传来中国的,只有五部中的前四部,即:《十诵律》、《四分律》、《僧祇律》、《五分律》。本宗以律为所依,故名为律宗。
佛陀制戒的原则是“随犯随制”[28],因此律藏中的每一条戒律,都有其制戒的因缘和时空背景,其内容也因应对象而有不同[29]。佛陀在结戒之初,曾宣说制戒的十大利益:一、摄取于僧;二、令僧欢喜;三、令僧安乐;四、令未信者信;五、已信者令增长;六、难调者令调顺;七、惭愧者得安乐;八、断现在有漏;九、断未来有漏;十、正法得久住。此十大利益,正是佛陀制定戒律的真正目的。
佛典初次结集时,即已成立律藏,佛陀入灭后一百年,印度东部的跋耆族比丘首先提出十条新戒律,受到东部僧团的普遍遵行,造成西方长老比丘的非议,乃举行结集,斥为“十事非法”[30],导致教团的初次分裂;其后教团陆续分出部派,所传戒律不尽相同[31]。
佛教初传东土一百八十年间,虽有经典传译,却独缺律典。直至曹魏嘉平二年(250年),印度昙摩迦罗始译《僧祇戒心》戒本一卷,并敦请十位梵僧建立羯磨法传戒,开中国十师传戒的先河[32]。
姚秦弘始六年(404年),弗若多罗译出我国第一部广律[33]《十诵律》后,律典相继传入;其中较重要的是“四律五论”[34]。广律译出后,中土普遍以弘扬《十诵律》为主,关中则盛行《摩诃僧祇律》;《四分律》译出后,流传更广,渐次取代各部,成为主流。
南北朝至唐代,陆续有弘扬律宗者。唐初有终南山道宣律师,广事著述,以大乘教义解释《四分律》,为《四分律》的集大成者。他著作“南山五大部”[35],为后世研究律宗的重要典籍。其中,《四分律删繁补阙行事钞》为千年来我国律学行事的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