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八章 中国大乘八宗的开展(3/30)
指南。
《行事钞》将“戒”分成四科,即戒法、戒体、戒行、戒相[36]。其中以戒体最为重要,为戒律的根本,“戒体论”乃成为律宗的主要义理中心。道宣将佛陀一代教法判为“化、制二教”[37],以定慧法门为化教,戒学为制教,提升了律藏的地位(占佛陀教法的一半);又融小归大,使律宗具有大小二乘互摄互通的特殊意义,奠定他在八宗的地位与发展基础,贡献卓越[38]。
道宣律师久居终南山弘化《四分律》[39],因其学养深厚,严持净戒,律学大彰,世称“南山律宗”。道宣的弟子秀(周)继嗣法统,成为南山律宗二祖,其后法脉不绝。唐朝末年,经会昌法难及五代战乱后,佛教衰颓不振,律宗亦渐式微。
至宋代,允堪、元照律师大弘律宗,唯因释律有异,形成“会正”与“资持”二宗,“资持”影响尤广[40]。
宋代以后,几经战乱,律宗典籍逐渐散佚,至元、明两代,乏人传承。明末清初,复有莲池、蕅益、弘赞、元贤等著作论述;并有南京古心如馨律师登五台山,感得文殊菩萨于云端受戒,顿悟心地法门,广学大小乘律法,开坛说戒,徒众万人,再兴南山律宗。古心门下的寂光,于南京宝华山创建南山律宗道场,成为日后的中国戒学中心,至今天下丛林传戒,多依循宝华山的戒坛仪轨。
寂光的弟子见月继承宝华山法嗣,见月数传至文海,清世宗时,奉诏入京,住持宝华律宗的分支——法源寺,开坛传戒,从此宝华山法脉分灯全国,文海戒子遍满天下。清代宝华山受到严重破坏,重建后,盛况不复。民国初年,唯弘一律师校正三大部及其他律藏,云游著书[41],弘传南山律宗。
佛教的戒律讲究修身利人,所谓“人成即佛成”,戒律从外相的修持清净,到内心的不动念,层次有所不同。随着时代的变迁,许多小小戒已不适用于各国不同的民情及现代时空。星云主张应以戒律“不侵犯”的根本精神推广五戒、菩萨戒,方能匡救当今道德沦丧、社会失序的时弊,提倡戒律规范人间化、生活化、现代化,建立人间佛教受持菩萨道自利利他的戒行,以八正道、四摄六度为戒律的内容,饶益众生。
经云:戒如良师,可以指导我们;戒如城墙,可以保护我们;戒如轨道,可以规范我们;戒如船筏,可以帮助我们度过生死大海。戒,是学习做人的根本。清净的戒行,能够培养健全的人格,圆满幸福快乐的人生。
二、法相宗概论本宗依据《解深密经·法相品》而立,主张一切诸法的体性、相状都是唯识所变,故将宇宙万有的一切现象分析其性相和体性,并加以组织化、系统化,所以称“法相宗”,又名“唯识宗”或“有相宗”。唯识学说建立种种“法相”,以解释宇宙人生的真理,力矫空宗末流断灭空的偏执,故名“大乘有宗”。
唯识思想的发展,在佛教教理史上是一大迈进,从阿含、般若、中观乃至瑜伽,逐渐开展,这是印度佛教思想愈趋缜密、圆融的过程[42]。在公元4、5世纪,无著的《摄大乘论》和世亲的《唯识二十论》、《唯识三十颂》为唯识思想的代表著作。主要说明外在的环境和内在的意识,并非实存的“境识俱空”,又称为“真实唯识说”,由真谛三藏传到中国,形成摄论宗。另外,主张“境空识有”的“方便唯识说”由陈那、无性、护法等唯识论师的传承,经由玄奘大师传到中国、日本,才有现今的法相宗。
公元7世纪间,我国玄奘大师西行求法,曾在那烂陀寺从瑜伽论师戒贤受学五年,传承《瑜伽师地论》及十支论[43]的奥义,开创了中国的法相唯识宗。玄奘大师归国后,住持长安大慈恩寺,在弟子窥基的协助下,以护法的注释为主,融合印度十大论师[44]之说,综合而成《成唯识论》,此论为唯识宗的百科辞典,加上窥基的《成唯识论述记》,是研究法相宗不可缺少的重要典籍。窥基大弘法相唯识学于慈恩寺,世称“慈恩大师”,故本宗又名“慈恩宗”。
窥基慈恩宗一系由慧沼继承法脉,续传智周。智周传如理,其后中国唯识宗逐渐衰微,传承不明。直至清末民初,有太虚大师及欧阳竟无、王恩洋、梅光羲、韩清净、朱芾煌、周叔迦、唐大圆、熊十力等居士学者致力于法相的研究。台湾早年有慈航菩萨阐扬唯识,著作《相宗十讲》,后有印顺导师作《唯识学探源》、演培法师作《八识规矩颂讲记》、杨白衣居士作《唯识要义》等。近期也有不少法师学者致力于唯识教义的专研与著述。
唯识教义分项略述如下:
一、五位百法:“百法”是万有的分类。研究唯识学,必须先了解诸法名相,这是进入唯识之门。世亲菩萨从无著菩萨学习大乘法相教义后,造《百法明门论》,乃将万法归纳为五位百法[45]。
二、万法唯识:宇宙森罗万象都是靠第八识——阿赖耶识无始以来所含藏的种子变现出来的[46]。如果能够认识一切唯心所造,唯识所变,了解一切万法都是不实在,因而断除妄执,可以了生脱死,回归涅槃清净之体。
三、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