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八章 中国大乘八宗的开展(4/30)
子现行:百法中,除了无为法以外,其余的有为诸法,皆从种子生起。第八阿赖耶识含藏着产生“色”、“心”诸法现行的作用,称为“种子”。当“种子”遇“缘”起“现行”时,就变现而成森罗万象,因此说阿赖耶识是宇宙的总体、万有的根源,此称“阿赖耶缘起”。譬如喜舍心的种子现行时,见贫困者而心生欢喜,行布施,舍财物;看过巴黎铁塔的相片,再见到实物时,会产生熟悉感。
四、四分说:唯识学者为论证“唯识无境”的理论,说明主观精神对于客观对象的认识作用,提出心所四分说,即相分、见分、自证分、证自证分[47]。所有心的作用,是由相分乃至证自证分四领域成立,且不离心识而存在,强调用心看心的原理。譬如照相,景物为“相分”,相机为“见分”,照相者为“自证分”,照相者调整焦距镜头要将景物清晰摄入的作用为“证自证分”。
五、三类境:瑜伽学派将吾人所认知的尘境分为三类,即性境、独影境、带质境[48]。
六、三性与三无性:依“有”的观点而言,一切诸法有三种自性(体性相状),即遍计所执、依他起、圆成实等三性[49]。依“非有”的观点而言,“识”有“境”无,故立三无性:相无性、生无性、胜义无性[50]。由以上三性、三无性之说,而立“非有非空”的中道,即三性、三无性具有不即不离的关系。
七、五性各别:众生依据个别不同的阿赖耶识种子,具有五种不同性质,可分为声闻、独觉、菩萨、不定、无性等五种种性,而定“可成佛”或“不可成佛”之说[51]。
本宗立三时教,以判释佛陀一代所说教法。三时即第一时有教,第二时空教,第三时中道教。前二时为方便未了义教,止于偏有、偏空,第三时所说为中道真实义的圆满教,属了义教。唯识宗是属第三时的中道教。
修学唯识最终的目标就是“转识成智”。识,是生死的根本;智,是佛性。一切的境界由于心识的分别作用,而有美丑、好坏、优劣的种种差别。如果我们能够显发佛性,泯除心识的虚妄分别,则能如实地了悟世间的实相,不被纷乱动荡、光怪陆离的现象所迷惑。如果我们能善于调伏自己的心识,再痛苦的事,也能逆来顺受,甘之如饴。因此,如何转妄识为智慧,是解脱的重要途径。唯识宗说转八识成四智,即:第一,转前五识为“成所作智”;第二,转第六意识为“妙观察智”;第三,转第七末那识为“平等性智”;第四,转第八阿赖耶识为“大圆镜智”[52]。
唯识学所立的名相为佛学名相的基础,说理缜密,分析心理过程透彻,虽有“俱舍八年,唯识三年”之说,然其主张与实际生活多所相应,堪称为佛教的心理学。如果有心学习,可依《成唯识论》所记载的修道次第,一步一步探讨、深入,必能臻于转凡入圣的境界。
三、三论宗概论三论宗以龙树菩萨的《中论》、《十二门论》与提婆菩萨的《百论》开宗立派,宣扬空、无相、无所得、八不中道等义理,是具有浓厚印度传承特色的宗派。以其着重阐扬诸法性空,故又称“法性宗”,别称“空宗”、“无相宗”、“中观宗”、“嘉祥宗”、“提婆宗”、“般若宗”等。
公元3世纪初,龙树菩萨作《中论》、《十二门论》,倡导中道正观要义、缘起性空之旨[53],而开本宗之基,即中观学派。龙树之后有二支派,一是龙智,一是提婆。龙智下传清辨,清辨传智光,智光传师子光。提婆传罗睺罗多,罗睺罗多传须利耶苏摩,须利耶苏摩传鸠摩罗什,鸠摩罗什于姚秦时代传译三论入中国。
中国三论宗思想的形成,溯自早期般若思想与玄学结合,形成六家七宗格义之学[54],开启本宗思想发展契机。继由罗什大师译三论,奠定我国三论基础。罗什门人僧肇作《肇论》,确立空有无碍的般若思想体系,开中国三论宗思想的先河[55]。罗什门下僧叡等多弘法江南,僧肇等则宣教关中,形成三论宗南北二大学派。南朝刘宋时期(401—480),北派因法将欠缺而渐趋消沉,南派亦受成实宗的影响而未能发展。
6世纪时,高句丽僧朗以其卓越识见评破《成实论》,得梁武帝敬信,稍振三论之势。僧朗之后,僧诠继起,门下有法朗、辨公、慧勇、慧布等四哲,其中尤以法朗为俊杰,奉陈武帝之诏,驻锡京都兴皇寺,大张讲席,常随众千余人,门下有二十五杰出传人,以嘉祥吉藏最为特出。
吉藏精研大小二乘玄旨,三十三岁驻锡嘉祥寺,大阐三论,著《中论疏》、《百论疏》、《十二门论疏》、《大乘玄论》、《二谛义》、《三论玄义》[56]等重要巨著,融摄《涅槃》、《法华》大乘要旨,建立“不著二边”,“即假即空”的中道理论体系,三论宗思想由此建构完成。
吉藏以后,虽有智凯、知命、智实、寂师、慧远等高足继起,然因思潮变迁,法相宗、禅宗盛行,唐代中叶以后,本宗遂告沉寂。近代研究三论特出者为印顺长老,他对于中观缘起性空思想有深入的阐扬。
三论宗的教义主要有破邪显正、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佛教历史》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