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0章 名刹灵岩(1/3)
秀才告诉赵霞,实际上中国最大的塔林就在一会儿他们要去拜访的灵岩寺。孟宇和秀才一边开车一边给赵霞介绍他所了解的灵岩寺的有关情况。灵岩寺是山东省内最大的一处古代寺院,与浙江天台国清寺、南京栖霞寺、荆州玉泉寺并称为海内四大名刹。它坐落在群山环抱的峡谷地带,殿宇巍峨,寺塔林立,峰峦奇秀,古迹荟萃,景色异常优美,素有“游泰山不游灵岩不成游”之说,是国务院确定的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灵岩寺有着悠久的历史,始建于前秦符坚永兴年间(357-358年),开山祖师为朗公和尚。据《神僧传》记载:“朗公和尚说法泰山北岩下,听者千人,石为之点头。众以告,公曰:此山灵也,为我解化。他时涅磐,当埋于此。”灵岩寺即取名于顽石点头之意。
据汪子清《泰山志》曰:“唐李吉甫纂《十道图》,以润之栖霞,台之国清,荆之玉泉,合兹寺为四绝。”而宋嘉佑六年《灵岩千佛殿碑》文亦曰:“其间煊赫中夏,辉映诸蓝,得四绝之伟者,则有荆之玉泉,润之栖霞,台之国清,泊兹灵岩是也。”此“四绝”者,谓地望、庄严、供施、精进也,与李吉甫合四寺为四绝不同。据李北海《灵岩寺碑》,此寺创于晋宋间法定禅师时。而《泰山道里记》引宋郭思《石桥记》,谓北魏孝文帝本纪太和三年起灵泉殿思远佛寺于方山,遂屡幸焉。饴正光初,僧法定复兴拓建,曰灵岩寺。
北魏孝明帝正光初年(520年),法定和尚重兴灵岩寺。“于方山之阴建神宝寺,后又于方山之阳建灵岩寺。”到唐太宗贞观年间(公元640年前后),在高僧慧崇主持下,灵岩寺更加闻名,成为负有盛名的佛教“四绝之首”。唐贞观初,慧崇将寺迁建于甘露泉西南山麓。宋熙宁年间,又移建于今日的寺址。现寺中有大雄宝殿、鲁班洞、功德顶、证盟殿、辟支塔、慧崇塔、千佛殿、御书阁、李北海撰书《灵岩寺颂碑》、钟鼓楼、墓塔林等著名景点。
灵岩寺不仅是佛教圣地,而且保存了丰富的古代文化遗产,再加上这里自然风景美丽,自古就是游览胜地。历代许多文化名人,如李邕、曾巩、苏辙、顾炎武、姚鼎、梁启超等,都曾游过这里,并留下许多吟咏诗文。
不到半小时的时间,他们就开车来到了灵岩寺的大门口的停车场。进入寺门,眼前林木阴翳,树影斑驳,虫鸣鸟啼,佛号悠扬,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庄严雄伟的千佛殿。
千佛殿是灵岩寺的主体建筑,也是寺内保存最完好,规模较大的一座古建筑,因殿内供养千佛而得名。此殿始建于唐贞观年间(627-649年),宋嘉佑和明嘉靖、万历年间重修。它建于高大的台基之上,面阔七间,进深四间,单檐庑殿顶,画栋雕梁,彩绘斗拱,出檐深远。檐下置疏朗宏大的斗拱,错落美观;木栋彩绘华丽,檐角长伸高耸,大有展翅欲飞的雄姿。前檐八根石柱,柱础雕刻有龙、凤、花、叶、水波及莲瓣等纹样,雕工精美,匠心独具。
步入大殿,只见殿正中塑有通体贴金的“三身佛”。中为“法身”,指佛先天具有的佛法体现于自身,名为毗卢遮那佛,藤胎髯漆塑造,宋治平二年(1065年)从钱塘运至灵岩。东侧为“报身”,名卢舍那佛,为明成化十三年(1477年)用2500公斤铜铸成。西为“应身”,名释迦牟尼佛,也为铜质,明嘉靖二十三年(1544年)铸造。佛头顶有螺形肉髯,体态雍容,目光凝重。三尊佛像皆结跏趺坐,仪容端庄,衣纹流畅,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
千佛殿内最为称道的还是那40尊彩色泥塑罗汉像。其32尊塑于宋治平三年(l066年),8尊补塑于明万历年间(1573-1620年)。孟宇和赵霞他们屏心静气,轻手蹑脚地从这些栩栩如生的塑像身边漫步观赏,生怕一不小心惊动了这些千姿百态的罗汉仙人。只见他们皆坐落于80厘米高的砖砌束腰须弥座上,有的端坐神往,有的支颔歇息;有的静思默想,有的据理力争;有的纵目远望,有的俯首低吟;有的怒容满面,有的笑容可掬……真是千姿百态,活灵活现,每尊罗汉的不同个性与特点都呼之欲出。创作塑像的古代匠师们大胆地采用了写实风格,不但形体、比例、相貌与真人惟妙维肖,血脉、筋骨也清晰可见,完全符合人体解剖学。塑像的衣饰贴体利落,对衣纹线条的曲直、角度的转折,光线的明暗都注意到了刚柔相济和虚实对比,甚至透过衣纹可以体察到人体的筋骨,细部表现得出神入化,不愧为是我国古代雕塑艺术的珍品。
感慨之余,秀才告诉赵霞她们,据考证,灵岩寺彩塑罗汉像的工艺大有讲究。塑像的胎骨有铁制和木制两种,制成后用粗泥担成大体形态,待其干后,再用拈软的细泥塑出具体形象。细泥干后,用以榆皮绒、麻筋、细沙、胶泥等合成的泥膏,塑造形体表面的细致部分,并在整体干后进行整形,最后用、点、染、刷、涂、描等技法敷彩,画出细部,对手足、颜面等肌肤露出的部位涂以油蜡或蛋清,使之呈现柔软、光泽的质感。
繁复而细致的制作程序保证了塑像生动的形态,尤其是罗汉身着的丝般质感的袈裟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寻她千百度》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