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0章 名刹灵岩(2/3)
、额头凸起的青筋、手背隆出的血管,无不给人留下栩栩如生的印象,以至于今人竟不愿在部分油彩脱落的地方进行补色,唯恐破坏了塑像浑然一体的感觉。同时,创作过程中合理的配扦和精心的制作,使塑像经受了近千年来温度、湿度的变化而保存至今,几近完好。
在创作中,工匠们摒弃了以往宗教作品一贯的冷漠,打破了传统的佛教造像模式,侧重于写实,使之真实、生动、接近于生活,以形写神,以神表情,以情现心,对人物的性格刻画入微。尽管这些罗汉均采用坐姿,但由于动作各异,形神不同,竟无一丝单调的感觉,反而因为它们丰富的面部表情,使人平添一种亲切的感觉。灵岩寺罗汉像在中国雕塑史上占有重要的地位。1912年梁启超来灵岩寺游览,对这些惟妙惟肖的泥塑大加赞赏,题写了“海内第一名塑”赞辞,后人刻碑立于殿门外。中国当代艺术大师刘海粟在参观后,欣然挥毫题道“灵岩名塑,天下第一,有血有肉.活灵活现”。
在千佛殿西面,唐代楼阁式“辟支塔”是泰山之阴最高的砖塔,也是灵岩寺的标志性建筑。塔高55.7米,在翠峰密林之间,组殿碧宇西侧,摩天擦云,显得特别秀拔雄伟。辟支塔是辟支迦佛陀塔的略称,此塔建于唐天宝年间(742-752年),宋淳化五年(994年)重建,竣工于嘉裕二年(1057年),历时63年完工,其工程之浩大,结构之复杂,不言而喻。
现存古塔为宋代所建砖筑楼阁式寺塔,八角9层,下3层为双檐,上6层为单檐,檐下作二挑华拱,上承托椽檐。塔的每层四面辟门,可循级而上;其余四面开直棂假窗。塔基为石筑八角,上有浮雕,镌刻着古印度孔雀王朝阿育王皈依佛门等故事。塔身为青砖砌就,塔内一至四层设塔心,内辟券洞,筑有台阶,可拾级而上。自第五层以上砌为实体,登塔须沿塔壁外腰檐左转90度进入上层门洞。塔身上置铁质塔刹,由覆钵露盘、相轮、宝盖、圆光、仰月、宝珠组成。自宝盖垂下八根铁链,由第九层塔檐角上的八尊铁质金刚承接,在塔内延续到地下,起避雷作用。辟支塔造形匀称,比例适度,精细壮观,雄伟挺拔,宋代大文学家曾巩曾形象地描绘道:“法定禅房临峭谷,辟支灵塔冠层峦。”登临塔顶,可尽览灵岩风光。
从辟支塔西行五十多米,即可到达墓塔林。这是唐以来灵岩寺住持僧人的墓葬群。这里的墓碑、墓塔蔚然成林,共计二百四十八座。塔林中有北魏、唐、宋、金、元、明遗物。规模可与嵩山少林寺的塔林相媲美。与少林寺不同的是灵岩寺塔林是石塔,石塔之多,在国内首屈一指。每座塔一般都由塔座、塔身、塔刹组成,塔座呈方形、圆形、八角形,一般都有浮雕装饰。塔身一般较高大,上刻僧人法名年号。塔刹则有相轮、覆盆、仰月、宝珠等图案造型。每座墓塔旁通常还有一通墓碑。记载着高僧的经历,是研究佛教史的珍贵实物资料。
墓塔林中间,有座唐天宝年间建造的慧崇塔,是埋葬慧崇高僧的地方。该塔为重檐单层方形石塔,高约五点三米,每面宽三点七四米,上面雕有狮头、飞天、武士等。塔身南面辟真门,东、西门系雕凿半掩式假门,内一人半身探出作启门状,极为生动、逼真。塔内为方形内室,其中的慧崇像已不存。塔顶为迭涩砌筑,上置露盘、仰莲、宝珠组成的塔刹。这座墓塔,是四门塔造型艺术的发展。它和河南登封会等寺净藏墓塔、山西五台佛光寺天垢净光塔、北京房山云居寺方塔等,都是唐以后亭阁式塔的典型。在众多的志铭石碑中,最引人注目的是日本僧人邵元撰写的《息庵禅师道行碑》,是中日两国人民友好往来的又一历史见证。
由墓塔林穿过林荫竹径,来到千佛殿东侧,只见一株千年以上的古柏,浓荫蔽日,临清池而立。此树高约15米,树干胸围需要三人合抱才能围过来,树下竖一块明代《汉柏纪》石碑。秀才说,据碑文所撰,汉文帝曾梦见灵岩寺左右有千柏,遂命大臣查寻,结果仅见到一棵刚萌芽的柏树苗,汉文帝于是祭祀并祝福它:“当与此山并传不朽。”据记载,灵岩寺在晋代才有佛事活动,汉文帝夜梦灵岩柏树的故事自然有很多想象的成分。不过,灵岩寺一带自古多柏树,汉柏年龄早于建寺时间也很有可能。在古柏附近,还有“五步三泉”景点:即卓锡泉、白鹤泉、双鹤泉。泉水从石间冒出,汩汩作响,然后注入镜池,终年不竭。
千佛殿南侧有棵千年松树,名叫“摩顶松”。孟宇说这其实是一株柏树,因济南方言中“柏”与“悲”同音,令人联想不吉利,就改称为“松”。令人啧啧称奇的是,与柏树紧挨在一起,还长着两棵碗口粗的柿子树。“柏”与“百”谐音、“柿”与“事”谐音,两种树共生的景观,被人们取其吉祥之意称之“百事如意”。看到树上挂满了祈福的红布条,孟宇和赵霞也走过去一起请了一条,紧紧地系在树枝上,祈祷家人和自己能够“百事如意”。
令孟宇他们颇感神奇的还有大殿后面的青檀树,本来青檀只生长在南方,是国家保护的稀有濒危树种之一,而在灵岩寺,却有数株可见,据说都有千岁高龄。在灵岩寺御书阁拱券门上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寻她千百度》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