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部分 初上战场 初上战场(8)(1/2)
也许通过上次一战,敌我双方都元气大伤,现在只能在各自阵地静静休养,等待着自己的增援部队。于是在随后的几天里双方相安无事,只有四周的战场还在不时传来阵阵枪炮声。太阳渐渐从东方探出头,振华感到这个能量之源仿佛没有了往日的火红与温暖,而是偷偷躲藏在尘烟弥漫的天角,隐蔽在带着血色的硝烟之后,貌似不忍看到这世上的惨幕。
终于,经过几天焦急和不安的等待,增援部队到来了,张副官开始按照计划带领连队回后方换防增加补给。来自各个战斗区域的退兵开始往同一个方向汇聚,相较奔赴战场之时的精神焕发,现在的部队已是天壤之别。人员明显骤减,相较来时的建制编队,现在更多的是三三两两互相搀扶。原本军人的形象在百姓的印象中至少是挺拔威严干净利落的,可经过惨烈的战斗后,除了象征英勇战斗的血迹斑斑外,更多的是蓬头垢面、精神萎靡。
一瘸一拐已成为退兵队伍里的常态,不少兄弟还躺在担架上。撤退的路上也到处都是尸体,有各种服装的中国军人,也有各种死状的日本军人。大量的房屋只剩残砖瓦砾,烧焦的木头冒着黑烟,生命的迹象在这里无一点体现。
灰蒙蒙的天地间,一位母亲倒在血泊中,她一两岁的孩子坐在身边,无助地孤独地恐惧地大哭。那婴儿的哭声很大也很凉,它不是呱呱坠地时希望的哭啼,而是那种透彻心扉令人冰冷的恐惧。一个外国记者,用手中的镜头对准了婴儿。一位国军战士冲出队列抱起婴儿,交给了不远处外国租界的中国平民。租界内挤满了避难的中国百姓,他们或呐喊助威,或站立观看。租界内仍然一片繁忙,除了拥挤的避难群众和挥舞的中华民国国旗,似乎没有太多的战争迹象。
“兄弟,前线打得怎么样?”“日本鬼子厉害不?”路对面,一群接防的士兵询问着振华连队。
这好像是很耳熟的问题,振华想起来了,他们去前线接防时,询问的是同样的问题,只是现在换了个。退防的战士们没有人回答,只是安静地面无表情地一步步向后方挪动着。当初猛然间激起的激动豪迈,现在早已经荡然无存。
振华不明白仗怎么会打成这样,它给振华带来了太多的感受,失败的感受,恐惧的感受,迷茫的感受。振华回头看了一眼接防部队,一群群鲜活的生命在灰蒙蒙的血色阳光下走向战场。
国军后防线据点,一名校级军官拿着喇叭站在卡车上高喊着:“各连队主官按照伤亡情况,逐次领取弹药补给!各单位人员按建制归拢好,不要急,不要乱!”
张副官挤到补给处,登记员:“单位?”
“江苏第二保安团一营预备连”
“编制?”
“编制136,剩余......14人......”
登记员记录的笔停了一下,又继续登记好:“在这签个字,让兄弟们领取补给吧。”
补给处人头攒动,各式各样的部队又汇聚于此。振华排着队领取了弹药和粮食,随着连队到一旁的休息点,洗漱、刮脸、理发、吃热锅饭......
“好久没这么舒服过了!”三排长边擦身子边说。
“就是,没想到洗热水脸都他妈是这么痛快的一件事!”
补给处的炊事班热情地给大家打着饭,每个人都打得特别多:“来,兄弟们,不够再加哈。”
炊事班长擦着满头的大汗:“兄弟们,你们都是英雄!多吃些,吃饱了再打鬼子!”
这可高兴坏了根柱,见到吃的他又恢复了乐呵呵的状态:“这热馒头就大锅菜,真香!”振华换上新衣服,也大口大口地吃起饭,他已经整整三天三夜没怎么像样吃过饭了。看着还算不错的大锅菜,振华却不知怎么又想到了永远留在战场的那一百多名战友,如果有任何一个不小心,说不定自己就会永远留在那,就再也看不到莹莹看不到母亲了。振华讨厌自己的多愁善感,现在还想这么多,不是自己给自己找不痛快嘛,至少他应该庆幸自己现在还是活着的。
随后部队又得到几天的休养,战士们精神状态有了一定的恢复。大家三三两两或聚在一起侃大山吹嘘自己的英勇事迹,或认真擦拭武器弹药,或没事乱溜达,没人知道下一步他们要干什么。根柱一如既往地想着填饱肚子,振华也不知道他的肚皮到底有多大,总是见到根柱不停地往嘴里塞东西。
根柱又不知从哪里搞来几个馒头和大葱,靠着振华坐下去同时递过去一个夹着大葱的馒头,乐呵呵地笑道:“振华哥,这是你的,我啥好东西都会想着你,嘿嘿!”
振华擦着他的枪,笑了笑:“谢了兄弟,不过我刚才吃过了,现在真不饿。我就不动你的宝贝馒头了,你好好收着,说不定啥时候还能用上。”
根柱也没客气,将剩下的馒头往怀里一塞,边吃边说:“那行,反正哥你要是肚皮叫了,就跟我说声。你说咱俩,从老家来当兵就是上的一个大车,还在一个班,现在咱俩还在一块,你说巧不?”
说完根柱打了一个嗝,大葱味弄得振华连连摆手扇风:“对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我们的抗战》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