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五十八回北伐征燕(1/3)
坏消息一个个传到朝堂,建文帝犹自不能相信燕王区区数百人的卫队竟能掀起如此大的滔天巨浪!这日早朝公议燕王谋反之事,黄子澄、齐泰、暴召等主张立刻派大军征讨,永绝后患。
但多数大臣纷纷建言应以安抚为主,不然则伤了皇帝与皇叔的亲情,于国于民都不利。
其中又以孝闻天下的礼部尚书高巍为代表,从一开始他就主张应用汉武帝时施行的“推恩令”那种温和的方式对待诸王,此刻更是旧话重提,侃侃而谈,说得建文帝不由心动,频频点头。
齐泰终于忍不住,愤然地道:“名正则言顺,名其为贼,敌乃可克。”
黄子澄紧接着道:“燕王早有异志,岂能轻易改变。为今之计应派大军北伐,不然必让其奸计得逞,河北一带亦难保住,大势危矣。”
建文帝此时心中五味杂陈,陷入苦思,自继位以来,他就决意以儒家正统思想推行王道文治,欲开一代王道新风,创一朝太平盛世,当一个圣明君主,这些天还与方孝孺等人谋划恢复周朝的井田制呢。
但自幼长在深宫里的他太过书生气了,非但自己不修武备和谋略,还把军国大权交给黄子澄、齐泰这样从科举上来的,缺乏指挥谋大略和实践经验的书生,任其挑起了事端,怎么收场呢?
沉吟了许久,想事已至此,再后悔了也无用了,遂下诏削去燕王的封号,决定出师北伐。
皇四叔朱棣是他的梦魇,为拔去这个眼中钉,肉中刺,已经先期作了不少安排,现在该是扯下伪装面具,命正义之师一举荡平对方老巢的时候了。
而只要拿下燕王,其余诸叔则无人敢再有异动,他的削藩大计可谓水到渠成矣。
遂当即下旨令长兴侯耿炳文为征燕大将军,附马都尉李坚,都督宁忠为左右副将,率三十万大军北伐。
“皇上圣明!”黄子澄、齐泰、方孝孺等匍匐在地大声称赞皇帝的英明之举。余者虽然跟进跪倒,但脸上都露出忧郁之色,此非吉兆也!
第二日又在黄子澄、齐泰、方孝孺以集中优势兵力的建议下,建文帝又下旨调安陆侯吴杰、江阴侯吴高、都督耿献、都指挥史盛庸、潘忠、杨松、顾城、徐凯、李友、陈晖、平安等率偏师数路并进,以为策应。传檄山东、河南丶山西三省州县,供给军晌、粮草,不得有误。
诸事齐备,建文帝在亲送诸将的誓师会上,令人宣读了由方孝孺撰写的讨燕诏书:
“邦家不造,骨肉宗亲屡谋潜逆。去岁周庶人僭谋不轨,辞连燕、齐、湘三王,朕以棣于亲最近,未忍穷治其事。今仍称兵构乱,图危宗主,获罪天地祖宗。义不容辞,是以简发大兵任致厥罚。咨尔中外臣民军士,客怀忠义,与国同心,扫兹逆氛,永安至治。”
并以此檄文遍传全国。皇家的宣传比之燕王管用的多得多,并且最能令人深信不疑。于是大明全国的军队都被调动起来,随时准备朝廷的征召。
然而各地府衙在开始征集大军所用的军粮的同时,一些官员趁机巧立名目多征多收中饱私囊,搞得老百姓怨声载道,暗自议论纷纷,大多都不看好朝廷大军能马到成功。
大军将行,建文帝对耿炳文诸将道:“昔肃绎举兵入京,而令其下曰:‘有极兵威,不祥之极。’今尔等众将士与燕王对垒务体此意,毋使朕有杀叔之名。”
后世史家对他这话争议最大,兵戈相见,不是鱼死就是网破,势难两全何伦亲情,非要生擒燕王以全名声?建文帝之优柔寡断,迂腐至斯!
次日午朝,鉴于北平三司皆沦入燕王治下,建文帝又下旨设置平燕布政司,以刑部尚书暴昭兼任布政司史,驻河北真定,协助耿炳文大军北伐。
而与此同时,燕王正与大宁官军在松亭关对峙。由于燕军直逼长城脚下,已威胁到隔长城而望的大宁,大宁守将都指挥史卜万和都督陈亨及都督佥事刘真等驻营沙河,兵逼遵化。
接到守将蒋玉的报告,燕王亲率二万精骑驰援,他绝不能任大宁之军与将要北伐的朝廷大军形成夹击之势,欲乘南军未到之前先击溃北方之敌再说。
而卜万他们闻燕王亲至,随即退回松亭关,固守不战,无它,燕王声名在他们心中太具威胁了。
其实他们的兵力远超燕军,卜万、陈亨、刘真各领三四万甲士,且据雄关之险,无论强攻和相持,都对燕王不利。燕军将士无不清楚这一点,又见连续几天官军只守不战,不免有些焦灼烦燥,甚至有将领向燕王提议罢战。
然而燕王却胸有成竹地对部下道:“不把大宁的官军击溃,终会成为我们的大患。卜万勇而无谋,刘真已老了且能力一般,陈亨则是我的旧部,对我一向忠诚,若不是卜万刘真制约,早就重投过来了。且看本王如何用计破之。”
便吩咐卫士,把昨晚捉住的两个大宁官军细作探子作了一番巧妙的安排后,当夜“先后”放了回去。
诸将大都半信半疑,他们哪里知道陈亨早在暗中与燕王有书信往来,可以说燕王对这事的谋划绝不是一时兴起,早有计策矣,怎能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江山浪子》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