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七十八回绝户之计(2/3)
?
但我等不习兵革,骤然间见大军压境,还疑大王欲加害济南百姓呢。故恭请大王退师十里,单骑入城以示诚心,我等济南老少百姓将箪食壶浆,欢迎大王。”
朱棣甚感欣慰,好言安抚了他们一番,爽快地答应下来,并送他们回城。
众将得知后纷纷建言道:“切不可轻信这些说客的话,恐其中有诈。”
燕王当然也在分析这件事的可能性与真假的可靠程度,最后他认为:自郑坝丶白沟河两战过后,上百万的官军都不堪他们的打击,纷纷败亡或归顺,这是世人有目共睹的。
谅济南军民不会不知。今久困下的济南显然是没有了退路,才来求和,而城中百姓陈情大军后退免遭加害,也是可以理解的。况且大军既使后退十里,双方攻守的态势也基本未变,料他们也不敢轻举妄动。
遂下令于次日上午拔营后撤十里以外,以示自己言行一致。
翌日天色晴朗,用过早饭后燕王一身戎装,仅带两名护卫骑马向济南城北门行去。
近前见护城河吊桥已落,城门大开,守军齐呼:“千岁。”便不疑有他,按辔拍马直入城门。
将至门洞时,突然间听得“哗啦”一响,让燕王陡生警觉,常年习武经验使他耳目丶反应异于常人,不及细看,他猛地一勒缰绳,胯下千里良驹随即转过身来向吊桥冲去。
只听身后一声巨响,一块数千斤重的大铁板砸了下来。而守军们见铁大人精心算计的绝计妙策未能奏效砸死燕王,均是目瞪口呆,竟忘了拉起吊桥,任燕王飞驰而去!
这就是大丈夫与儒生之间的区别,朱棣重然诺,不欺百姓,不想正为满口仁义道德而心中忌刻的铁铉所利用,哪还有一丝君子之风?可见文人计策之卑鄙尤甚于武将。
城上的铁铉他们本以为算无遗策,燕王这次在劫难逃,不想仍被其逃出了生天,均面面相觑,怏怏不乐!
淸醒过来的盛庸忙吩咐守城军士打起十二分精神,来迎接燕军随后的猛攻。
险遭灭顶之灾的燕王盛怒之下集军猛攻,调来很少使用的十几门火炮狂轰城楼,不久就炸开一片缺口。
正要再继续猛轰时,忽见城下悬垂下一块木板,上书《太祖高皇帝之灵位》,燕王忙令停止炮击,亲驰至城下,向上怒声道:“出此下流损招者,一旦落入我手,必使其五官不全,下油锅炸之!”
城内的官军乘时运来土石,修复加固城墙。
铁铉得意洋洋地对守军道:“此正是攻其所虚也,燕王口口声声称自己是高皇帝嫡子,不是对天发誓起兵靖难是遵守《祖训》,是忠臣孝子吗?若是连太祖的牌位都敢炸的话,纵是太祖在天之灵能饶恕于他,恐怕也难堵天下悠悠众口!那他维护《祖训》的说辞岂不就露馅了吗?”
听者虽都陪笑,却都暗自皱眉,古人以孝道为修身第一,与忠义并列,铁铉此举岂有君子之风?
反过来说,燕王若烧其祖宗牌位或挖其祖坟,他心里又作何感想?以孝闻名的礼部尚书更是摇头,下城楼而去,不久后告老还乡,不问政事。
而得意忘形的铁铉此举为他悲惨至极的结局隐下了伏笔!于是攻防两方进入了长期对峙阶段。
回说李景隆至京,未到时,在朝堂之上已是喊杀声一大片了!
吏部侍郎练子宁在早朝上首先出班,呈上奏折历数李景隆丧师辱国之罪,伏地请皇帝立即下诏将其诛杀。
他以头触地呼道:“坏陛下事者,此贼也。臣备员执法不能为国除奸,死有余章,既陛下赦此贼,必无赦臣之理。”大哭求死,以死相谏,誓与李景隆不共戴天。
建文帝拂然不悦而罢朝!
晚间,建文帝召李景隆至御书房问话,随侍者仅侍中黄观一人。
李景隆不等皇帝发火,即跪在地上放声痛哭,其声之惨,之委屈让建文帝心中亦觉不忍。
两人有表兄弟之亲,朱允炆未立太孙前,李景隆就受太祖皇帝之托不断地进宫照顾这个小表弟,并时常奉献一些稀奇的东西哄他高兴,而从不忤逆于他,两人虽差了十多岁,但总能找到共同的语言,感情可谓深厚。
不由叹息一声,道:“起来回话吧。”
“罪臣不敢。”李景隆知现在不是讲舒不舒服的时候,长跪不起。
建文帝看着他那可怜相,道:“先帝曾说过你不是统帅之材,没想到你真给国家造成这么大无法弥补的损失!你如今当有何说?”
越想越来气,又将案上十几本奏折撂到他面前,道:“这些都是要朕立即杀你的奏折,你教朕如何堵群臣之口?”
李景隆又泪如雨下,道:“我不怨那场怪风让朱棣反败为胜,只恨自己有负皇上重托,百死不能赎其罪。”
“你明白就好。”建文帝怒气渐起,又历声道:“杀你一百次也不能报那些死难将士的冤仇!”
见皇帝来真的,李景隆心底大骇,拿眼向黄观求救。
黄侍中素来与他交好,劝建文帝道:“曹国公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江山浪子》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