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8章 第一次出太子府(1/2)
大明金陵城的国子监,东至小教场、西至英灵坊、北至城坡土山、南至珍珠桥。左有龙舟山,右有鸡鸣山,北有玄武湖,南有珍珠河,“延袤十里,灯火相辉”,十分壮观。
右边鸡鸣山原来叫鸡笼山,但太祖朱元璋一想,学生汇集的地方称之为鸡笼,也太难听了些。于是更名为鸡鸣山,意味着闻鸡起舞,希望在这里的学生勤奋好学,取得好成绩。
鸡鸣山上有鸡鸣寺,是洪武二十年太祖朱元璋下令重建的寺院,并御题“鸡鸣寺”。
当然,在此之前,这里未翻修的古寺,曾经也是“南朝第一寺”,“南朝四百八十寺”之首,是最古老的梵刹和皇家寺庙之一,香火一直以来旺盛不衰。
而这个寺庙,现在住着道衍和尚,也就是送了一顶白帽子给皇爷朱棣的“黑衣宰相”姚广孝。
朱瞻墡被允许在国子监读书,也可以上鸡鸣山、鸡鸣寺游玩,唯独不可能去拜见姚广孝。当然,姚广孝不会,也不可能接受他的拜见。
因为朱瞻墡还没这个资格,去见皇帝的谋士。
天不亮,朱瞻墡就背起了竹做的书箱,这是戴纶先生赠与的。戴纶先生平日里总板着脸,不苟言笑的模样,但是他是一位令人尊重的严师。
正准备从东宫太子府的侧门悄悄出去,不料三哥朱瞻墉正站在门口,周围没有值岗的护卫。
三哥朱瞻墉说道:“按你的性格,估计一早就走。呐,接着。”说着,三哥朱瞻墉就扔了一个钱袋子过来。
“三哥……”
“出门哪能没钱呐,虽然也不远。啊,困死了。”三哥朱瞻墉打了个哈欠:“对了,还没吃早餐吧,太平街口的炊饼摊子,有一家叫金陵大肉包子,最好吃,他对家绣娘家的豆花儿最好喝。”
“嗯?谢三哥指点。三哥,是如何知道东宫太子府以外的事儿?”三哥朱瞻墉和朱瞻墡一样,从来没什么独自上街的机会,更别提吃路边的摊子。
“额……那什么,走吧。我回去睡觉了。”朱瞻墉没有回答,捶捶腰,再挥挥手。
在三哥朱瞻墉的目送下,朱瞻墡拉开后院侧门的门闩,开门,出门后将门又关上,然后附耳在门上听。
只听门内,三哥朱瞻墉抱怨着说道:“真是的,大哥你自己不会送吗?非要拉我起床。”
“有劳三弟了。”这是大哥朱瞻基的声音。
“那倒也没什么,不过那两家的早餐真有这么好吃?”
“当然,那家肉包铺子的包子,面皮不酸,又软又蓬松。迟些,大哥带你出门,去尝尝味道。”
“诶?不酸的包子?这会是什么味道!大哥,你可不准反悔啊。”
“当然,不过要是有事情,也就没办法了……”
声音渐行渐远,然后是整齐划一的脚步声和金属碰撞的声音。朱瞻墡知道,大哥和三哥走远后,值岗的护卫回来了,显而易见,侍卫也是他们支走的。
朱瞻墡颠了颠手上的钱袋,然后打开一看,里面足有五个没被剪过的十两银元宝,和一吊子铜钱,一把大明宝钞。就算是大哥朱瞻基,一月的例钱也只有十两,更别提三哥朱瞻墉,他只比朱瞻墡大一岁,没有例钱,只有过年红包。
朱瞻墡将钱袋子收好,叹了一口气:“大哥,只可惜天只假你十年皇帝,英年早逝。你那未出世的孩子,我的大侄儿,他不争气啊。”
东宫太子府连着皇宫的城墙,所以侧门对着的小巷,也是宫中宫女、太监轮休时,经常走的巷子。沿着巷子走到尽头,就是太平街。
沿着太平街向北,然后向左来到成贤街,偌大的国子监就在成贤街的北侧。正如三哥朱瞻墉所言,国子监距离太子府,其实还是很近的。
来到太平街上,虽然还是清晨,但人来来往往,络绎不绝,路边店铺林立,各种商贩更是早早出来支摊。这就是古代人们的生活,日出而作,日落而息。
远远的,朱瞻墡就看见了金陵大肉包包子铺的招牌旗帜,走近,便发觉笼子里的包子还在蒸,就已经有大把的人排队等着。
朱瞻墡好奇地跟着排在后面,等了两刻钟,一刻为十五分钟,也就是半个小时,才轮到他。可真不容易,这可都是实实在在的客户,不像后世一些商店雇人排队,强行制造争先抢购的假象。
此外,朱瞻墡发现这家肉包铺子还有各种颜色的包子。朱瞻墡不怎么爱吃面食,第一,他本是南方人,所以更喜欢稻米。第二,古代的面食,大多有一种酸味,面皮也偏硬偏黑黄,不怎么好吃。
不过父亲太子、大哥朱瞻基以及皇帝爷爷judy都偏爱面食,或许他们是因为在北平待太久了。也难怪judy后来决定迁都北平。
朱瞻墡虽然也会做一些家常菜,例如煎蛋、荷包蛋、水煮蛋、蒸鸡蛋、蛋炒饭,以及西红柿炒蛋等(当然,这个时代还没有西红柿),但对于如何发面,他是不怎么了解的。
不过,今天,他竟然吃到了不亚于后世,普通包子店制作出的包子,而且色彩丰富。这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大明朝的叔父摄政王》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