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021 也是送宫瓷(1/2)
集镇中心有不少店铺,人来人往,倒也热闹。
十字路口有一客栈,名叫来福客栈。看上去,这家客栈是当地最好的了。郑常葆带着两人,进了客栈。
店小二马上迎上来,说:“三位客官,打尖还是住店?”
郑常葆说:“先打尖,再住店。”
“三位请——”
店小二将他们三个引到一张四方桌前,请他们坐下,点好酒菜。随后,他拎来一壶茶,放在桌上。
这是一把叶脉筋侧提壶,壶把为耳状,在壶嘴对面。茶壶釉色为朱红,虽不晶莹,但给人美感。
建盏为黑色,汝瓷为青色,这把茶壶是红色,又是什么瓷窑?夏乐土有些好奇,不由拿过茶壶,研究起来。
郑常葆敲了敲桌子,说:“夏衙内,请倒茶。”
夏乐土听了,急忙拿过三只茶碗,倒了三杯。
郑常葆、谢琉也不客气,端过茶碗,很畅快地喝完。
“一壶龙游酒,一份大块牛肉……”店小二唱喏着,将酒菜端到桌上。
夏乐土一边倒酒,一边说:“指挥使,那块石头有何特别,为何需跪拜?”
郑常葆没有急着回答,而是喝了一大口酒,吃了些菜,才说:“那两个字是官家所赐,能不跪拜?”
如果真是官家所赐,见字如见官家,当然要跪拜。问题是,这么一个小集镇,名不见经传,官家怎么会御赐名称?
夏乐土有些不信,说:“那两字,当真是官家所赐?”
“那还有假?”郑常葆说,“官家喜欢瓷器,天下皆知。这个地方原名神后,烧红釉瓷器。有个钧州官员投官家所好,进献了一个通体兰红釉的菱式花瓶。官家见了,果然非常喜欢,问如此奇珍产于何地。内侍说产于神后。官家说,神后出这样的珍品,确实神奇,土才是关键,应该有土,便提笔赐名‘神垕’。”
能让官家如此青睐的瓷器,绝非一般,我得去窑场看看。夏乐土加快了吃饭速度,想尽快吃完,去窑场看看。
“提窑副使,请慢走。”
忽地,一个熟悉的称呼传进耳中,夏乐土不由循声看了过去。
一个中年男子结完账,在一个人随从的陪同下,正准备离开。刚走到门口,十个人冲进来,拦住他。
为首的说:“杨提窑使,当初说定是两百文一个花盆,怎么变成了一百文?”
中年男子说:“不是解释过吗,我大宋正在和辽国打仗,前方战事吃紧,朝廷急需用钱,暂时开支不了,只能是每只一百文。”
为首的说:“开支不了,那就不要来买我们的瓷器。”
“朝廷没钱,关我们什么事!”
“当不了差,就不要来。”
“快点还我们瓷器,滚蛋!”
这伙人你一言我一语,质问中年男子,弄得他哑口无言,只有挨骂的份。
提窑官替宫里买瓷器,出不起价,还赊账,与窑户发生矛盾。其实,不是提窑官不出钱,是户部不给钱。要是买不回瓷器,提窑官要被责罚,甚至要被治罪。无奈之下,他只好强买强卖,欺压窑户。窑户虽是弱势群体,如果欺压太甚,他们也会闹事,甚至反抗。
听了一会,夏乐土听出了名堂。想到中年男子与父亲同是提窑官,他心生同情,便走了过去,说:“各位,各位,请安静一下,听我一句。”
见有人掺和,大伙静下来,看着夏乐土。
夏乐土说:“朝廷打仗,是在保护边关,保护我们小老百姓。也就是说,朝廷打仗,是为了我们小老百姓。朝廷没钱,我们也得替朝廷想想,不能逼提窑官,得一起想法子,是不是?”
这话也有些道理,窑户听了,态度没那么横了。
为首的说:“你说想什么法子?”
夏乐土说:“提窑官这里挣的是小钱,我带着大家去挣大钱。”
为首的听了,就是一喜,说:“怎么挣?”
夏乐土说:“我在东京城开了一家瓷行,生意很好。这次来神垕,就是收购瓷器的。不过,我只收购碟、碗、盆之类的日常生活用小瓷,不收花盆之类的装饰用大瓷。花盆之类的多为应景,多为有钱人家需要,要不了多少。生活用小瓷就不同了,家家户户需要。另外,我还有外销渠道,可以将你们的瓷器卖到海外去。到时候,你们有多少瓷器我就可以买下多少瓷器,让你们日进斗金。”
夏乐土的话很有诱惑力,勾起了窑户们的发财**,让他们昏了头脑。但很快,他们清醒过来,说:“这是以后的事,我们以后再说。现在要理论的,是杨提窑官贱买我们的花盆,还赊账,怎么办?”
夏乐土说:“杨提窑使买了你们多少个花盆?”
为首的说:“每个窑场四十个,十个窑场,合计四百个。每个花盆当时约定的价是二百文,四百个就是八十贯,他只给了四十贯,还有四十贯。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宫瓷》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