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三章 开局保住袁崇焕(2/4)
论事,不能因为党争就否定他的一片忠心嘛。”
魏忠贤立刻附和道,“皇爷说得对!就应该就事论事,既然就事论事,奴婢就不得不说几句了,袁崇焕说要死守,其言下之意,就是在指责高第一退再退,懦弱无为,但是追根溯源,皇爷下旨要撤兵锦州、右屯的起因是什么呢?是柳河之败!”
“四年前,孙承宗出镇辽东,推荐马世龙担任山海关总兵,统领关内外军马,去年八月,马世龙误信生员刘伯镪之言,其人称后金四贝勒进驻耀州,手上兵源不满三百人,于是马世龙派兵渡三岔河,打算袭击耀州,并命鲁之甲与李承先二将率领前往。”
“然而由于驻觉华岛水师游击金冠、姚与贤等将迟迟不曾前来接应,鲁之甲与李承先便强渡三岔河,导致形迹外泄,被后金伏兵掩击,鲁之甲与李承先均战死,我军伤亡惨重,事后言官交章劾奏,马世龙被弹劾离职,孙承宗却谎称李、鲁二人是‘巡河哨败’——皇爷,这件事总不是奴婢栽赃冤枉的罢?”
“从天启二年到天启五年,孙承宗在辽东任上的时候,奴婢对山海关内外的行兵布防,那可是一句话不敢多听、一句话不敢多问的,直到去年柳河之败,李鲁生看不下去才出来说了几句公道话,这袁崇焕倒好,在奏疏里大谈什么‘可欺’与‘不可欺’,说得好像是奴婢在故意蒙蔽皇爷似得!”
“再说回撤兵一事,奴婢以为,李鲁生在去年九月提议撤兵,完全是出于公心,柳河一败,建奴摸清了孙承宗所练之兵的实力,必然会在寒冬之时大举进犯,于是李鲁生才要求回撤锦州、右屯,坚壁清野,以免我方的物资人口白白流失到建奴手中。”
“袁崇焕说‘三城屹立,死守不移,且守且前,恢复必可’,就是在与奴婢赌一口气,往严重了说,这是抗旨不遵,奴婢私心里猜测,袁崇焕这样硬顶,就是想证明孙承宗的战略是正确的,柳河之败不过是一次意外而已。”
朱由校盯着手中的名帖半响不语,少顷,方道,“孙枢辅的战略当然是正确的,后撤锦州、右屯之兵是朕的旨意,建立关宁锦防线也是朕的旨意,这两者之间并不矛盾,都是朕基于当下局势作出的判断,袁崇焕坚持要证明孙枢辅的战略,同样也是在维护朕,你又何必给他强加一个‘党同伐异,抗旨不遵’的罪名呢?”
“今天呐,朕就把道理给你讲明白了,修建关宁锦防线,是恢复辽土的重要举措,不是你们可以用来党争的议题,关宁锦防线的问题,朕早在天启二年就跟孙枢辅讨论清楚了,这是个很简单的军事理论,防御主要靠的就是纵深,防御面越窄,则越有利于防守。”
“辽西走廊夹山临海,整个防御面不过才几十里,关宁锦防线的作用,就是以山海关、宁远、锦州形成四百里纵深,这样一来,如果锦州失守,则还有宁远,倘或宁远陷落,才到山海关,山海关是阻止后金从辽东入关的最后一道防线,至此退无可退。”
“而如果彻底放弃关宁锦防线而退守山海关,那么防御正面就从关宁锦防线最前端的城池堡垒,扩张成了整个九边长城,相当于从几十里骤然增加到数千里,且纵深全无,如今朝廷财匮力乏,要守住数千里的长城是绝无可能的,这一点你不用跟朕强争,朕心里有数。”
“当年太祖建国之时,我大明的国力是何等强盛?可即便如此,太祖皇帝为了防御蒙古、有效统辖漠南诸卫,不也是得亲封十三大塞王吗?仁宣之后,漠南诸卫被废除内迁了,于是孝宗皇帝又设立了九边重镇,所以这九边长城的防御是个老生常谈的问题,说白了就是‘天子守国门’嘛!”
“而现在后金已经在试图与蒙古诸部结盟了,如果关宁锦防线不复存在了,那么一旦后金能成功绕道蒙古,从九边其他重镇入关,再从分兵从辽西夹击山海,那么山海关的失陷就只是时间问题,你可别说是朕杞人忧天,世宗皇帝在的时候,那俺答不就是先突破了大同,尔后再由蓟镇经古北口打到的北京吗?”
“而若是关宁锦防线一直存在,我大明只要让蒙古保持现状,那么辽西走廊的防御面,就只集中于关宁锦防线最前端的几个城池,这无论如何,防守四面之城,总比防守数千里的长城简单一些罢?”
“在这样的基础上,倘或能凭借关宁锦防线稳步推进,逐渐蚕食后金,我大明就总有一天能夺回辽东,而若是彻底放弃辽西走廊,那么这祖宗留下的地盘,就全然成了鞑子嘴里的肉!朕现在下令回撤锦州、右屯之兵,并不是要放弃关宁锦防线,而是为了整修部队、调整战略,相当于将拳头缩回来之后再找机会蓄力打回去。”
“因此从根本上来说,袁崇焕的动机没有任何问题,他确确实实是在坚持执行朕在天启二年定下的战略方针,所以朕可以很明确地告诉你,无论这一仗他有没有打赢,朕都不会治他的罪,至于柳河之败,孙承宗已经离职回乡,就等于是为马世龙造成的损失负责了,你就别再追究了。”
朱由校说到此处,慢慢地吐出一口气,他总算把这事给圆回来了,有了“调整战略”的借口,之后再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振明1626》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