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7章 精耕细作2(1/2)
【扇车去杂,扇车这个老物件能完美的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扇车是由右边的风箱,风箱由摇把和扇叶组成,通过摇把的转动使风箱内的扇叶产生转动;中间的漏斗进料口,漏斗下面有个调节漏斗流量的卡槽;以及下面的出料口、左边是杂物出料口构成的。
这是利用重力原理让稻谷和秸秆杂物从出料口自由下落,转动风扇通过风力将质量轻的秸秆杂物吹到左边的杂物出料口剩下干净的稻谷掉进下方的出料口。当然风扇不能摇的太快,要不然会把稻谷也吹走。
抛洒去杂,这种去杂方式受天气的影响比较大,基本上是天晴有风的情况下才能进行。
晾晒,剩下干净的稻谷就可以进行晾晒了,值得一提的是晾晒时所使用的工具都比较特别,基本上这些工具就是对稻谷的晾晒而专门制作的。有把稻谷摊平的木推、翻晒时用的木耙、堆积用的拉锹。有机会给大家专门列举一下。】
所有人的心无旁骛,一心只希望多记载下来。
什么重力原理他们听不懂,只能用手用脑去记住。
尤其是越古早的时代,对于这些工具越加迫切。
【最后就是稻谷的加工了。
传统农业稻谷的加工方式基本上都是舂米,不同的是舂米方式的不同。
舂米就是把打下的谷子去壳的过程,舂出来的壳就是米糠,剩下的米粒就是我们吃的白米,舂米的工具有点像捣药罐,有一个棒槌、一个盛器。用棒槌砸谷子,把米糠砸掉。
我们吃的白米,过去都是由农民把稻谷砻去壳后,将糙米放在臼里,用木棍或木头上装上园石,称臼柱,一人或两人用力对打,就会分离糠和米粒,使糙米变为白米,古代不叫打米,叫舂米。】
视频上随着讲解,同样出现了配套的图片。
木桶舂米,脚踩碓舂米,水车碓舂米,石碾去壳,筛子去杂,簸箕翻颠去杂。
“这不就是俺现在用的方法吗?”
一些农人发现天幕上出现了自己现在用的工具。
一些则是发现了还有更好的工具。
“还有这样的工具啊,娃他娘,你说村里的王木匠能不能做出来?要不我们也去找他做一个?”
“好啊,有了这东西,你也能轻松一点了。”
“到时候俺就有时间去镇上找个活干,攒钱给娃子读书。”
【扇车去杂,原理同稻谷去杂一样。
接着视频里出现的是白花花的大米,再被做成了米饭。】
“这么好,这么白的饭,只有皇帝能吃得起吧。”
“原来扇车还有其他用法,不行,我们家也得去定做一个。”
【视频播放完毕,秦筝接着上课。
“从稻种发芽开始,经历这么多步骤,每一步都凝聚了劳动者的心血。看到这些,你们想到了什么?”
“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
“要珍惜粮食,不能浪费!”
秦筝趁机教育,“对,你们真棒!每一粒粮食都来之不易,都值得珍惜。所以你们在食堂吃饭的时候,吃不下就不要打太多了,最后倒掉的都被浪费了。”
“老师,你放心,我们特别能吃,只有不够吃,没有吃不下的。”
“对啊,尤其是何瑞!他吃得可多!”
何瑞不服气,“能吃是福!”】
唐时李绅也没想到,能从天幕看到自己的诗。
而且看来是口口相传的程度。
然而他更多想到的是“四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
【“好了好了,只要不浪费,那么能吃就是福气。”
秦筝打圆场,“现在我们来看看课文,现在大家先齐读一遍这首诗。”
等学生读完,秦筝接着讲解。
“这首诗是杨万里写的,他创造了语言浅近明白、清新自然,富有幽默情趣的“诚斋体”。”
“所以这首诗也属于“诚斋体”,那么“诚斋体”的特点是什么呢?看黑板!”】
PPT上展现了“诚斋体”的特点。
内容幽默诙谐,风趣活泼;多写自然景物,日常生活;语言明白晓畅,多用口语,俗语入诗,使诗歌就像日常对话那样生动有趣。
虽然古今表达方式上有差异,但是不妨碍这些古人理解。
陆游想的是,“文章有定价,议论有至公。我不如诚斋,此评天下同。”
【“淳熙六年(1179)春,杨万里常州任满,西归故乡吉水,途经衢州(今浙江衢州),时值农田大忙季节,诗人目睹一户农家插秧之辛劳,作该诗。”
“那么,他在这首诗里描写了什么样的场景,表达了什么样的感情呢?让我们一起仔细品味品味。”】
接下来又到了诗词分析的环节。
除了少数人以外,其余人终于放松了下来,接受的信息太多,他们需要放松一下。
杨万里还在仔细看着,他想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历史直播:我给秦皇汉武上语文课》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