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3章 后庄(1/3)
三毛子新家所在的后庄,属于圩岗合作社,并且在圩岗合作社最靠后的位置,过了后庄,就是外县的地界了,这也是后庄名字的来源。
全社唯一一块平坦地,就是后庄所在地,这里从东到西,平面上整体像一把芭蕉扇,或者说像一根孔雀羽毛更贴切一些。
除了后庄所在地是一块平台外,晶山里全部是山坳、峡谷,沟壑纵横,暗河奔涌。
后庄的最西头,李大康家的西边,盖有一间小型的炎帝祠,祠很小很矮,跟一户农家小屋没有什么差别。
因为去府州城里拜老祖宗费时费力,所以,干脆自行建了一座这样的小祠堂,早晚来拜。
祠里头的主体是一尊炎帝像,这也是这个祠里唯一的建筑。炎帝像也不算高,和后庄人基本相同。唯一区别于其他地方炎帝祠的地方在于,后庄人在祠前为炎帝老祖宗竖起来一面小旗,以此告诉所有来后庄的外来人,后庄人是炎帝的直系子孙,至于后庄人是自哪朝哪代就住这里,没有人知道,就算是庄上年龄最大人的也说不清,同样没有史料可以查找。
但这并不影响后庄人的笃定意识,他们始终坚信,炎帝在后庄采过药,在后庄住过宿,后庄人的历史源头就是炎帝老祖宗,这点不容置疑。
后庄的周围,远远近近,山峰林立,丘岭密布,尽管一个个山包并不算高,但一眼望开去,也是高低起伏,错落有致,根本不知道那些山峰的尽头在哪里,部分山头一柱擎天,兀立峡谷之中,给人绝壁千仞的感觉。所以,但凡是人眼能看到的地方,根本找不到一块像样点的平坦之处。
和三毛子和他爹爹孙俩人一起进山疏散的邻居,就分散在那些山峰脚下,山坳子里。也难怪他们和三毛子分开没有几分钟的时间,就都找不到人在哪里了。他们进了一个个山窝窝后,各自或者自己找落脚的地方,或者投奔自己山里的亲友,实在没有可以投奔的,就直接住了山洞,或者在背风的山坳里就地取材,砍些柴禾,拾些枯枝,搭个简易棚容身。
山里原本就分散居住的几百户人家,也都散落在各个山沟里、山坡上,远看,三五成群,像是聚在一窝。到近了一看,家家相距至少还有几里路远。邻居说个话,得扯着嗓子喊,想要串个门,当面聊聊天,得趟过几条河,越过几道坎,而且互相之间来往只能靠两条腿,即便有马,也没办法骑。
但是,三毛子和他爹爹所选的后庄明显就有点不一样了。
这里总共有二三十户人家,家家户户的房子几乎都是山墙相接,隔壁院子里说话能听得清清楚楚,地边相邻,两家共用一道菜园墙,东家的丝瓜藤爬在西家那边了,西家的南瓜秧爬进了东家地里,一根藤上的花,美了好几家,住户高度集中的好处就体现出来了,有个大番小事,你帮一把,他扶一下,有活大家干,没事时则三五成群吹吹牛,下下棋,插科打诨,或者一起进城置办各种生活用品,倒是其乐融融。
最重要的是,地理位置很好的后庄,不但是方圆几公里内绝无仅有的一块开阔地,而且出路也比其他村庄要好了许多。后庄人可以直接走出山外,而别处人家必须要绕道后庄来,才能从这里的石拱桥出山。
后庄的前坡下有条颜河,颜河几乎是从晶山的每座山峰脚下穿出去后,才曲曲弯弯,汇入山外的砂疆河中。顺着这条颜河水流,后庄人也可以直接撑船出山,只不过如果是走水路的话,需要绕很远的道,而且经常需要面对飞瀑、暗河考验,所以,不是弄船高手,还真就没有几个人敢撑船荡舟,但凡能顺流而下者,个个都是浪里白跳,无论多急的水,无论多高的水流落差,那船照走不误,甚至可以潜入水底,摸鱼逮虾。
后庄的整体地势有点北面高、南面低,加上又是山区,所以,历古以来,后庄从来没有遭到水淹这种事情,哪怕天河底子裂开了,天河里的水全部倒在后庄,也不曾淹过这里,何况是一般雨水。普通雨水还淅淅沥沥滴个不停时,地面上的水,早就都跑到南坡下的颜河里了。庄西头,正对李大康家门前的斜坡下,有一个跟帽檐一样伸出去的汪塘,几乎是悬在颜河的上方,这汪塘也是一个天然的蓄水池,雨水也让这个池塘多数时间都是一个大的游泳池,后庄的游泳场。种田浇地用水的供应站,后庄人洗洗捞捞,同样都是在这个池塘里完成的。
汪塘的下方就是不知疲倦,日夜奔流不息的颜河。
上方的汪塘与下方的颜河之间落差约在四五十米左右。至于颜河里的水究竟是从哪里来的,没有人知道,是经过多少道弯,流过多少个地下黑洞,才最终注入山外砂疆河的,也没有人知道。当地人只知道,颜河的水,除了这段与后庄东西向平行外,其余的河段,都是曲曲弯弯的在山里流过,而它流过了哪些山脚,钻进了哪个山洞,没有人去数过,也没有人去查过。根本就没办法数,也没办法查清。后庄人知道的颜河的另一个事实是,颜河是在很远很远的地方流出山,流入砂疆河的。
颜河里的水,养活了世世代代的后庄人,养活了世世代代的圩岗人,这是不争的事实。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逮麻雀之冰雪之灵》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