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3章 后庄(2/3)
村民自制的两三架简易汲水车,就安在汪塘边上,汪塘干涸时,这些汲水车才会派上用场,它们会慢慢悠悠的把颜河里的水,不断的汲进汪塘,满足后庄人的生存和生活需要。
所以,说颜河是后庄人、山里人的母亲河,并不夸张。也正因如此,不知道什么时候,也不知道是哪位“半瓶子水”的家伙,居然编出了几句顺口溜,来表达对于颜河的喜爱。久而久之,几句顺口溜就流传下来了,形成了当地人人能唱的《颜河之歌》。
颜河,颜河
炎帝穿凿
浇出禾谷
给我金窝
颜河,颜河
饮我犍牛
饱了猪猡
送我银窝
颜河,颜河
濯我衣裳
浣我双足
美了青峰 壮了山谷
有那嗓子好的,冷不丁就会来上两嗓子,也不知道是真的爱那颜河,还是在山里久了,发泄一下肚子里的闷气,又或是把对军阀混战不休的讨厌,要从心里掏出来,甩出嗓子,甩进汪塘里,甩进颜河里,淹死算了。特别是日本人打过来后,后庄唱《颜河之歌》的频率明显高了不少,似乎颜河将会是他们打败日本人的一把利剑。
由于地理环境好,交通条件突出,在后庄居住的人也就明显的要比在其他小庄、山坡上的人家更多一些。平时,这里也就更热闹一些。庄里庄外,一些精明的人时常会挑些洋油、洋火、洋布、洋袜子来,在这里或换或卖,时间长了,后庄渐渐的就有了一些小集市的样子。
后庄的西头,贴着悬崖边上,有一座高高的主峰,也是方圆数十公里的晶山最高峰,即便从后庄所在的平地上来看,这主峰也不下九十米,当地人把这座山峰叫做鸡点头。
因为山峰上不但有一块长约三、四米的石头直直的伸出了山体,像帽檐一样卡在峰顶上面,而且上面还有一块重达百余吨、硕大无化的巨石,很像一只公鸡的鸡冠,直直的立在峰顶上。
巨石的后头大约两米,明显有七十五坡,坡底坡顶同样有二十来米高的落差,这坡再向北延伸,不断坡了下去,直接融入了后庄所在的山体。而那向背延伸的坡上有一些隆起,像极了高高翘起的公鸡尾巴。所以,当地人也给这个整体起了外名字:鸡头岭。
远远望去,峰上的巨石像是人给抬上去安在那儿一样,下面除了两点支撑,再没有其它粘连,站在峰下的人,甚至可以从石头底对望过去,后庄一些胆小的人老是怕那石头哪天会掉下来。
“天啊,那石头,不是浆糊粘在那儿的吧?”
“我孬好是不敢从那里经过的,万一哪天它掉下来,扛不住,还不把我头砸到肚子里去?”
“我估计,一阵三级风,肯定能把它吹下来,所以,离远点。”
“嗨,看你这话说的,没事跑那里干什么?跳崖?所以,它掉下来不过把地面砸个坑,真是咸吃萝卜淡操心!”
每每听到这些胡侃,庄上的老人们便有点不爱听了,撇撇嘴说,“自打我生下来,它就是那个样子,就在那站着,到现在,我已经快要入土的人了,它还是那个样子,一点没变,它在那里已经成百上千年了,也没见掉下来过一回,你们呐,就是天天吃饱撑的,没事干,瞎想。”
后庄的东南向,一条大约四五米宽的路曲曲弯弯,宽宽窄窄,一路逶迤到石拱桥,便直通山外。在这条山里山外唯一通道的两旁,一条条不足二尺宽的羊肠小路尽头,就是散落在各山坡上的人家。
同样不知道哪个年代修起来的石拱桥下,颜河水好像从来都不知道什么叫做“累”,一直奔流不息,缓缓向前流淌,就算是数九寒天,哪怕岸边有一人深的积雪,它依然会在桥下拐一个大约九十度的湾,不停的向前流。从桥下流过大约一二百米后,桥上的人就找不到它在哪里了。
年代久远到无从考证的石拱桥,是晶山上的一个奇迹。桥面宽度不到三米,但却有近三十米长,没有任何扶手,桥面离水面高大约有二十六七米,石板之间的缝宽窄不一,但悬殊并不大,从那些缝里可以望到颜河里的水,一般胆小的人,一个人根本不敢从这桥下过,生怕一阵风来,就直接随风飘落而去。
后庄的北面是一个大山坡,坡度相对较大,坡上的草木、灌木零零散散,但却明显的营养不良,尽管如此,却年年吐绿、开花、结实,生生不息,用现在话来说,真正是“晒不死、渴不灭、薅不尽的小强”,在满坡不知名的草地映衬下,倒也自成一景,成为年轻人嬉戏打闹的好去处。后庄上的年轻人,通常会从那里上上下下,打打闹闹。一些胆大的孩子甚至把北坡当成了玩闹场,或者顺着山坡一滑数百米,或者在那挖个墩,漫无目的的环视四周,或者一直看向一个方向,一坐就能坐上大半天,自顾自的想心事。还有一些男女小青年,将作不经意的样子,一先一后,偷偷摸摸的滑下坡去,又会将作若无其事的样子,顺次溜进对面的丛林里,有那调皮的孩子,就在坡上乱喊乱叫,开始起哄,拿林子里的人开涮,但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逮麻雀之冰雪之灵》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