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分卷阅读9(1/1)
老丈是年纪大了做不动地里活儿,这才成日采些野菜卖了贴补家用。要是运气好了多找到些菌子,就是卖二十文一斤,也有那好这一口的人家舍得花钱。
“那老丈怎的把菌子放在底下?”沈之洲不由疑惑,见老丈人和善就出声问了句。他只在书肆抄过书,还从没在集市上卖过东西。
“放在上面别给日头晒坏咯!”这其中自是有说道,日头大了给晒干了可得少好些斤两;再有些挑挑拣拣的妇人手下没个轻重,弄坏了卖相就不好看了。
老丈又说:“真有想买的人家都会问。”
常买菌子的人要是馋了,看见卖野菜的小摊位都会问一句,自然不怕卖不出去。
“老丈你这菌子长得水灵,怎么卖?”这说话的功夫就有年轻妇人眼尖,过来问价了。
“十八文!”
“哎呀贵了贵了,老丈你便宜些我全买了!”妇人口上嫌贵,明眼人都看得出心动了,就是想能不能再少几文钱。
“可不贵了啊!我这蘑菇昨儿晚上才摘的,还新鲜着。”老丈也知道妇人大把握要买了,想想还是说:“这样,我给你饶二两野菜!”
妇人见背篓里的野菜也新鲜脆嫩,这就高兴起来,将一两斤重的菌子包圆了,再要了半斤刺菜才挎着菜篮子去别处。
宋清二人也离开了,别挡了人家生意。
“这菌子可真值钱!”沈之洲走在宋清身边,摇头晃脑一副感慨模样。他在书肆抄书,一千字才七文钱,就这还不是总有抄书的活儿!
县里书肆大些,抄书的活儿也多,可县城也不缺抄书的人呀。
宋清一一看过摊贩们卖的物什,心里盘算都要买些什么回去,抽空回道:“贵自它有贵的道理。”
买完东西时辰也不早了,宋清便用新买的背篓把东西背回家。
到村里时家家户户都在煮饭,倒是闻不到饭菜香味,只看得见袅袅炊烟。一般人家为了省灯油钱,天黑就睡,再加上不用像白日一样干力气活,晚饭就做得清汤寡水,一点荤腥也看不见。
半夜要是饿醒了,那就灌两口凉水下去接着睡。
沈之洲本想进灶房做饭,但一想到花二百多文钱买的六斤猪板油就有点发慌。他又不会做饭,别把这么好的东西给霍霍了。
一般人家连二十文的肥猪肉都不敢轻易买来吃的,哪儿舍得一次性买这么多板油哦!
他没见过沈氏处理猪板油,只知道每次沈氏把他赶去大舅家,回来的时候就会闻见能把人鼻子香掉了的味道。沈氏屋里落了锁的那个柜子也会发出这样的香味。
倒是遇到过大舅家弄这个,可他也不好意思去灶房看,怕流口水。
以前表弟表妹吃那一小半碗油渣都不够,后来几个表哥都有了孩子,他更不好意思吃这么好的东西了。
别人都是一斤半斤地买,宋清一口气就买这么多,别说卖肉的屠户吃了一惊,他也吓了一大跳。
这会儿心里是惴惴的,既想干脆不去灶房了,能躲一会儿是一会儿,又害怕宋清觉得他懒。只好满怀心思地跟着去灶房,先把今日买的东归置好。
“你先收拾着,我去做饭。”宋清见沈之洲莫名变得有些不自在,就让他一个人归置东西,他先把晚饭做好再说。
殊不知这话恰好让沈之洲长舒一口气。一扫先前愁眉不展的样儿,活泼起来了。
因着心里装着事,宋清倒是没注意到沈之洲突然变换的情绪。
--------------------
作者有话要说:
文中说的刺菜学名楤木,别名雀不站、鸟不宿等,刺菜这个名字纯属我个人杜撰。
查资料有的说猪肉相当于现在的100多块钱一斤(约几百文一斤),又有三两银子一头猪的说法(约20文一斤),文中设定偏向后者
总不能辛苦一年到头连猪肉都吃不起吧呜呜呜
第5章 炼油
沈之洲把东西归置完后,就拿个小马扎坐在灶前看宋清做饭,时不时听指令往灶火里扔些柴火。
灶上在烧水,宋清准备下面吃,正在一旁揉面。
感受到有如实质的目光,于是吩咐道:“剥两瓣蒜。”
他也不怎么会做面食,下意识觉得面做起来快,烧上水了才反应过来现在没有现成的面,于是只好硬着头皮揉面。边上坐着个“监工”还怪紧张的。
刚揉好面准备擀,余光里出现一只平摊的手掌,手心里躺着不多不少两瓣蒜。
“剥好了。”
宋清愣了一瞬,忍着笑意道:“看起来好像不够,再剥几瓣去。”实诚孩子,说两瓣蒜还真就只剥两瓣。
沈之洲“噢”一声,又坐回小马扎上剥蒜。剥了一半才回过神来此两瓣非彼两瓣,顿时尴尬得一阵脸热。
手擀面做好了水也差不多烧开,宋清把面下入
不想错过《在古代种田养夫子》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