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分卷阅读29(1/1)
来。”让伙计看看人家是怎么种的,回来了好跟他爹学嘴去。
宋清爽快地将地址说了一遍。回去几人就要开始栽培蘑菇,确实抽不出时间每日来一趟城里。
“宋兄弟你数数,连昨日的定钱一起,一共三百四十五文钱!”一斤十五文,共二十三斤。
“刘兄的人品我信得过!”宋清将银钱揣进兜里就告辞离开。你当真数一遍别人或许不会小心眼觉得你抠门,但不数别人心里会更高兴,觉着你这人大方、是相信他的人品。
果然,刘聪跟人道别后就哼着小曲儿,提着菌子找他爹显摆去了。
县里拢共有十几位秀才,比较有名的却只有三位,三位都是廪生。
一位姓陈,一位姓杨,另一位姓曾。
宋清先买了束脩去拜访陈秀才。
陈秀才今年三十来岁,家住糖人巷,前院临街改成了酿酒作坊,后院才是私塾。
“可是要打酒?”
宋清刚在酿酒作坊前停下,里面一个妇人放下手里的鞋垫子问道。
摇了摇头,就见妇人上下打量,随后翻了个白眼,自顾自继续做鞋。
“请问陈秀才可在家中。”宋清好脾气地表明来意。
“在在在!”那妇人复又放下鞋垫,脸上扬起热络的笑,往宋清背上的背篓看了眼,让人等着便快步往后头去了。
没一会儿,一个蓄着八字胡,穿着长袍的瘦书生便踱着步子出来了。
陈秀才背着两手端架子,一双三角眼将人上上下下打量个遍。见人穿着粗布短打,一副泥腿子打扮,神色间便露出鄙夷与傲慢,脚下步子放得更慢了。
宋清放下背篓,里面的三条腊肉打眼得很。
时下拜师束脩需要一条腊肉、一坛酒、一升米,银钱若干。但是这地方穷,一般人家拜师只需要米和银钱。
陈秀才一瞧,脸上换了满意神色,拿腔拿调地说:“既是想入私塾,还需二两银子。”
宋清行了一礼,表明来意:“不知夫子这里可收小哥儿?”
哪知陈秀才当即拉下脸色,不悦地说:“哪儿有女子小哥儿入私塾的?莫不是枉顾礼法?实是有违圣人之训!”
宋清不知的是,陈秀才在县城比不上其他二人,盖因其收学生不看资质如何,专看家里条件和束脩。平日授课对条件好些的学生,便倾囊相授,在一干秀才中名声委实不好。
闻言,宋清不做多言,背上背篓意欲离开。
陈秀才妻子见人要走,赶忙说:“也不是不可,五两银子我们就收!”那可是三条腊肉哟,没几个学生家里肯拿这么多了。
宋清驻足,看陈秀才脸色。
他自是不会让沈之洲来这处进学的。本意不过是找个考过试的夫子,传授传授经验,也方便找人做廪保。
大平律法,地方性考试须得请本县廪生认保,保证考生不冒籍,不匿丧,不替身,不假名;保证身家清白,往上数三代没有娼优皂吏,本身也没有犯案或从事贱业。
满足以上条件才能报名考试。
陈秀才黑着脸一言不发,作默认之势。
--------------------
作者有话要说:
本章涉及科举的知识借鉴唐朝、清朝,改动颇多,不建议考究观看哦
第15章 入学
陈秀才夫妻二人怕不是第一次这般作态,一人唱黑脸一人唱白脸。
见宋清面色不变喜怒,拿不准这是什么个意思。该不会是嫌贵?这一下拿得出三条腊肉,说不得背篓里还有别的什么,看起来像是殷实人家。
“老夫是爱才之人,”陈秀才一手顺顺八字胡,慢条斯理地说道,“若那小哥儿一心向学,束脩晚一月给亦无不可。”
这是既想要钱又想要名声了。那曾、杨两个老掉书袋素来爱扬己露才,面上不耻与他相交,私底下不知道如何眼红他!
“不劳烦先生了,”宋清正色,“我家小哥儿是要进修礼义廉耻的,可不敢学成个沽名钓誉、视财如命的俗人。”
言罢转身就走,丝毫不管身后跳脚的陈秀才。
这话说到陈秀才痛脚了,那两个老不死就曾作文骂他爱虚名好财帛,奈何两人学问皆在他之上,他只能咽了这口恶气。
这黄口小儿不过是个庄稼汉,他还能忍气吞声不成?
这整个泞阳县只有三位廪生,童生考试可都得找廪生作保。那两个掉书袋规矩大的很,他就不信除了他还有谁会给一个小哥儿作保!
越想越觉得这庄稼汉不识抬举,当即拜访几位交好的秀才,将事情添油加醋一番,怂恿众人不要收这小哥儿作学生。
几人当面皆义愤填膺,表明自己肯定是与陈秀才同一立场的,绝不会收一个小哥儿做学生;回头想的却是若有几两银子做束脩,倒是可以教他两三分学问。
一众穷酸秀才心里如何
不想错过《在古代种田养夫子》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