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三章 十二到十五世纪的德国.意大利和教廷(3/7)
位,皇冠谁属,教皇举足重轻。英诺森三世利用这一时机,在德国挑起内战,然后把德国势力赶出意大利。他收复过去为德国和意大利封建主所侵夺的教皇辖地,巩固了教皇在辖地以内的统治。他利用西西里王腓特烈二世年幼,自命为监护人,从面在实际上统治西西里王国。他又干预英法两国的乘英国诸侯反对无地王约翰的机会,迫使约翰称臣,并缴纳年贡。当英诺森三世全盛时期,不少国王都自认是教皇的附离。英诺森三世又是多次十字军的发起者。征服拜占廷的第四次十字军、反对法国南部阿尔比派异端的十字军和侵略波罗的海沿岸斯
锋所至,教廷的势力随之扩张。 拉夫人的十字军,都是在他的号召和赞助下组成的。十字军的兵
英诺森三世时期,成立了托钵僧团,托钵借到处宣传“清贫福音”,其作用是蒙蔽人民,使之安于贫苦,借以消弭对教会和封建统治的反抗。托钵僧团包括两个派别:法兰西斯派和多米尼加派”。英诺森三世还加强宗教裁判所的作用。宗教裁判所由多米尼加派教士主持,专门迫害教会的反对者。
英诺森三世从各国人民征收名目繁多的教会捐税,并开始大量出售“赎罪券”。教廷府库充盈,成为欧洲最大的财政中心。
英诺森三世时期是教皇权势的鼎盛时期。教皇经常干涉各国内政,支持封建主反对国王,阻挠各国从封建割据走向统一的选程。在当时欧洲的政治发展中,教皇起着极端反动的作用。
霍亨斯陶芬朝的终结1211年,霍亨斯陶芬家族的腓特烈二世即德国皇帝位(1211-1250年),兼领西西里王国。他对德国和意大利采取不同政策。在德国,他任听封建诸侯在其领地内几乎享有无限的权力,甚至禁止德国城市缔结反对领主的同置。但在西西里,却发展经济,提倡文化,全力建立中央集权制度,并企图树立对整个意大利的统治。腓特烈二世在意大利的政策,引起城市和教皇的联合反对。1232年,教皇格里哥利九世策动恢复伦巴底同盟,和腓特烈进行长期激烈的斗争。1248年,腓特烈在帕尔马附近为城市军队所败,两年后死去。1254年,霍亨斯陶芬朝在德意志的统治告终,西西里王国也于1268年为法国安茹伯爵查理所夺。霍亨斯陶芬朝亡后,从1254到1273的二十年间,在德国没有皇帝,历史上称作大空位时期。此时,早期出现的一些公国,都已分裂为许多零散的领地,封建割据的局面更加严重了。
第二节; 十四至十五世纪的德国
经济的发展和城市同盟14至15世纪,德国城市行会手工业处于繁荣时期。呢绒、亚麻等工业分布很广,并有较远的市场。武器制造、金银首饰、旋工、镂刻艺术也很发达。由于采矿业发展,15世纪德国矿工在欧洲最称熟练。1436年,约翰·古登堡(1397-1468年)发明活字印刷术。从中国经阿拉伯人之手传入欧洲的火药制造,也在德国发展起来。城市手工业的繁荣刺激了农业生产。荒地开垦,耕地面积继续扩大,染料植物和其他由外国传入的植物品种也培植起来了。
德国北部城市如律贝克、汉堡、不来梅等,从13世纪以来就在北海和波罗的海上进行商业活动,经营西欧各国和斯拉夫东方之间的中介贸易。自从德国封建主征服波罗的海沿岸之后,这些城市的中介贸易更加繁盛。南部城市如奥格斯堡和纽伦堡,是当时著名的繁华中心。从意大利运来的丝织品、印度香料和其他东方商品,都以这些城市为集散地。当时德国还没有形成全国的经济中心,城市与国外市场的联系比国内市场要密切得多。微弱的王权不能给它们以有效的保护,因此它们组成同盟,保护自身的利益。城市同盟曾出现在德国的许多地区,其中影响最大的是汉萨同盟。汉萨同盟最初只是律贝克、汉堡、不来梅等几个城市的联合,到14世纪中叶才扩大形成。同盟以德国北部城市为主,在不同时期内联合了约七十到二百个北欧城市。同盟中心经常在律贝克,最高权力机关为每三年召集一次的代表会议。入盟城市必须遵守同盟决议,违者令其出盟。同盟无常备军,必要时召集各城兵力作战。1367-1370年,同盟各城的联合舰队在对丹麦战争中取得决定胜利,迫使丹麦王签订丧权失利的斯特拉松得和约。
汉萨同盟在邻近国家中享有商业特惠,在伦敦、布鲁日、挪威的卑尔根、俄国的诺夫哥罗德都设有商站。入盟城市的商人受其保护,从事对外贸易。它划一了商业法,使商业诉讼不受封建法庭的管辖。同盟各城所经营的主要商品有北欧的毛皮、松脂、柏油、木材、鲱鱼,俄罗斯的蜂蜜、蜂蜡、皮革、亚麻、大麻,和西欧各国的呢绒、金属器、葡萄酒、以及其它奢侈品等。汉萨同盟的贸易活动沟通广大原料产地和手工业中心的联系,对中古时代的欧洲经济具有积极的意义。
从15世纪后期起,汉萨同盟开始衰落。邻近国家如英国、瑞典、俄罗斯等都发展了自己的商业,不再依靠汉萨商人的中介贸易。尼德兰的转运贸易也兴盛起来,北海沿岸在商业上逐渐超过波罗的海,汉萨同盟在竞争中失去优势。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世界通史中古时期》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