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十六章 十五世纪前的捷克和波兰(4/6)
纪英、法等国的农民起义具有更大的规模。它是一次更有组织、历时更人、影响更深的农民运动。这次运动给予德国在捷克的势力以严重的打击,保证了捷克在一定时期内脱离神圣罗马帝国而独立的政治地位,大大促进了捷克民族语言和民族文化的发展,在捷克历史上留下了光辉的一页。胡司战争是整个中古史上最重要的事件之一,它的影响远远超出捷克一国的范围。塔波尔派的思想传播到捷克邻近各国,促进了这些国家15、16世纪反封建斗争的高涨。16世纪德国的宗教改革和农民战争,也受到胡司运动的深刻影响。
捷克文化捷克最早用文字记载下来的作品多半属于宗教歌曲、传记和年代记等。封建国家的发展要求更详尽的历史著作。在12世纪初期,布拉格的科西谟(1045一1125年)编写了《捷克年代记》,他用封建主阶级的观点叙述了1125年以前捷克历史中的重要事件。
14世纪捷克经济的高涨,促进了文化的繁荣。1348年,布拉格大学创立。在文学、哲学、史学等方面,都取得了成就。作家巴尔都毕茨的什米尔·弗列世卡写了许多讽刺诗篇。科西谟的年代记有人续纂,叙述到1310年。哲学家汤麦斯·什基岱用捷克文写了许多通俗作品,充满对德国贵族横行霸道的强烈抗议。在建筑方面,捷克人运用哥特式的优点,结合民族风格,创造出独特的形式。1344-1385年在布拉格建立的圣维特教堂,是著名的典范。还有横跨弗尔塔瓦河的大桥和查理斯坦城堡,都很雄伟,至今犹在。
胡司运动推动捷克民族文化的发展,用捷克文写的作品大量涌现出来。胡司抨击教会的论文是这方面的代表作,他又亲自编写了捷克第一部文法。人民群众创造了许多嘲弄教会和鼓舞斗志的诗歌。《到山上去》号召为反对封建主而斗争;《你是谁,神的战士》则是走向战场的进行曲。这些充满反抗和斗争的诗篇,反映了捷克农民战争的英雄时代。
第二节;波兰
波兰国家的形成大约在9世纪中叶,在波兰地区出现了两个部落联盟:一个是小波兰部落联盟,称为维斯兰公国;一个是大波兰部落联盟,称为波兰公国。10世纪后期,波兰公国的统治趋于稳定。第一个波兰王公是普雅斯特家族的墨什柯一世(960一992年),除小波兰外,几乎波兰全境都包括在他的公国之中。966年,墨什柯接受了罗马正教,并强迫其臣民受洗。他还承认德国皇帝为宗主。
到了波列斯拉夫统治时期(992--1025年),波兰国家强盛起来。波列斯拉夫不但摆脱了对德国皇帝的依附,还兼并了许多领土。小波兰、波麦拉尼亚、鲁日查、摩拉维亚、斯洛伐克都被征服,甚至捷克也一度依附于波兰。1025年,他由教皇加冕为波兰国王。
封建关系的发展9至10世纪时,波兰农村虽然已有封建关系出现,但直接生产者的基本群众仍是村社的农民。到10世纪后期和11世纪初期,波兰的封建关系因国家的形成而急剧发展。由氏族部落分化出来的贵族,大量占有村社土地,并使破产的自由农民依附于自己。波兰王公也把土地以采邑的形式分封给亲兵,作为服军役的报酬,骑士阶层从而兴起。进入波兰的教会也成为大土地所有者。
封建国家的形成和封建关系的发展,结束部落分散的局面,有利于社会的生产。但是各种封建贡赋、劳役和教会什一税,对农民是沉重的负担。1037年,波兰大部地区爆发反对贵族地主和教会的起义,翌年被镇压。这次起义打击了封建主,对他们的剥削起了限制作用。
11至13世纪时,农业上普遍采用三圃制,犁耕技术得到改进,耕地面积扩大了。手工业脱离农业的过程继续发展,在许多城堡的周围形成了城市。当时较大的城市有克拉科夫、波兹南、斯捷辛等。
在生产力增长的基础上,封建关系也进一步发展。世俗和教会的大地产通过兼并公社农民的土地,迅速增加起来,骑士的采邑也逐渐变为封建领地。波兰的封建主和捷克一样,大贵族称为“潘”,中小贵族则为骑士。大贵族拥有特权,在领地俨然如独立的君主。骑士隶属于大贵族,从领主获得土地,构成他们的扈从。教会不受世俗政权的管辖,大主教和主教对其领地上的居民享有支配权力。国王为获得教俗贵族的拥护,广泛赐以免税权。到13世纪时,波兰的封建土地所有制已经形成。同时村社农民农化的过程也最后完成。保留下来的为数不多的自由农民承担租役;享有迁移自由的农民阶层,也落到领主的管辖之下。根据国王颁赐的特许诏书,大贵族获得了审判农民案件的权力。他们有权用火刑拷问农民,甚至把农民处死。到13世纪末,领主又获得逮捕逃亡农民和剥夺农民世袭使用份地的权利。
封建割据和外族人侵从12世纪起,波兰即已形成封建割据局面。国王波列斯拉夫三世(1102-1138年)把国土分封诸子,诸子又分封后代。这样,整个波兰分裂为几十个封建领地,其中较大的有五个公国,即西里西亚、马佐维亚、大波兰、桑多米尔和克拉科夫。每个公爵都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世界通史中古时期》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