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二十章 奥斯曼帝国的兴起和拜占廷的灭亡(1/3)
第一节; 十三至十五世纪的拜占廷
拜占廷帝国的恢复拜占廷在第四次十字军后,受拉丁帝国统治五十七年(1204-1261年)。但它的大部领土并未被十字军占领,各地形成几个独立国家,即小亚细亚的尼西亚、黑海南岸的特拉布松和巴尔干半岛的伊庇鲁斯。尼西亚是拜占廷反对拉丁帝国的中心。皇帝约翰三世瓦达司(1222-1254年)依靠自由农民组成的军队,得到希腊人的支持,逐步取得胜利。米凯尔八世(1259一1282年)时,一向嫉视威尼斯垄断爱琴海商业的热诺阿,又给予予以援助。尼西亚终于1261年收复君士坦丁堡,恢复拜占廷帝国。
拜占廷复国之后,领土已大为缩小,只包括小亚细亚的西北角、色雷斯、马其顿、爱琴海北部的一些岛屿和伯罗奔尼撒的若干据点。君士坦丁堡的政权已经不及往昔的强盛,国内四分五裂,中央政府对各地区的控制非常松弛。
14至15世纪拜占廷的经济在拜占廷帝国的最后两百年中,除小亚细亚和伊庇鲁斯山区外,自由农民公社的土地所有制几乎完全绝迹。到处是教俗封建主的大领地,原有的采邑也都变成了世袭领地。封建主对所属农民有广泛的行政权和司法权,实行经济以外的强制。农奴为领主服劳役,缴纳实物和货币地租,还负担许多苛捐杂税。
在商品货币关系发展的影响下,拜占廷农村的封建生产关系开始变化。货币地租变成地租的主要形式。高利贷盘剥使农民的分化加剧。14、15世纪,拜占廷约有三分之一的农民失去生产资料,农村中出现了雇佣劳动。这些变化有利于资本主义关系在封建社会内部的萌芽。但是由于国家的封建割据和外敌入侵,新的生产方式的发展在拜占廷长期受到了阻碍。
拜占廷复国之后,已经不能重新控制海上贸易的独占权。威尼斯和热诺阿商人从拜占廷获得很多特惠,各地都有它们的商业据点,本国工商业很难与之竞争。14世纪热诺阿在君士坦丁堡城边建立的加拉太殖民地,每年关税收入达二十万金币。而拜占廷皇帝在君士坦丁堡的关税收入,每年不过三万金币。君士坦丁堡处于绾毂海陆交通的中心地位,在14、15世纪仍保持一定的商业繁荣,并且出现了工厂手工业。这种手工工厂从属于商业资本,尤其是外国商人的资本。手工业者在国家赋税的压迫和高利贷者的盘剥下,不断贫困和破产,增加了城市贫民的人数。几个沿海城市的情况也大体如此。
阶级斗争的尖锐化和吉洛特起义农民的分化和城市手工业者的破产,引起拜占廷城乡人民反封建主阶级斗争的尖锐化。14世纪40年代初,色雷斯和马其顿广泛掀起农民反封建主的运动。在阿得里雅堡和帖撒罗尼加等城中,也展开反对皇帝和高利贷者的市民起义。两者汇合,互相支持。1342年,又爆发一次以帖撒罗尼加为中心的波澜壮阔的人民起义,领导者是一个主张改革的“吉洛特””派,所以名为吉洛特起义。帖撒罗尼加的士民在起义初期(1342-1345年)获得胜利。他们夺取城市,把帖撒罗尼加改为城市共和国。起义主力是城市贫民和附近地区的农民。他们的目的是打倒贵族,没收富人和教会的财产,用以救济破产的城乡人民。但是掌握城市政权的工商业上层和一部分小封建主违反人民利益,几次和大封建主寻求妥协,因此 1345 年又爆发了新的起义。吉洛特派在安巴和乔治·科加尔领导下取得了全部政权,严厉惩治封建贵族以及和他们勾结的工商业上层分子。吉洛特派提出了一系列的社会改革方案,其中一部分曾付诸实施。他们没收封建主和寺院的土地,分给城市贫民和郊外贫苦的农民;解放农奴、特别是寺院领地上的贱奴;取消贫民所欠高利贷者的债务;改革税制,减轻人民负担,取消贵族和教会寺院的免税特权。城市政权采取民主制度,全体市民参加民众会议,选举官吏。这些改革具有明显的反封建性质,因此遭到一切封建反动力量的联合镇压,拜占廷的封建主甚至乞求土耳其的援助。1349年,起义失败。
封建主的内讧在吉洛特起义前后,拜占廷封建统治阶级不断内讧。1321年,皇帝安德洛尼卡二世(1282-1328年)取消他的孙子一后为安德洛尼卡三世--的继承权,祖孙之间发生战争,延续到1326年才结束。安德洛尼卡三世(1328-1341年)虽然恢复继承王位的权利,但已耗尽帝国最后的财力,拜占廷在小亚细亚的大部领土都已丧失殆尽了。
安德洛尼卡三世死后,正当他才满十一岁的儿子约翰五世(1341-1376年)加冕的时候,贵族约翰·康塔库尊在色雷斯自立为帝。封建主分为两大集团,于1341-1347年间进行残酷的内战。双方都向外族求援,土耳其趁机打劫拜占廷帝国。无休止的内讧削弱了国力,给人民带来深重的灾难,加速了政治危机。日益衰落的拜占廷帝国,终于在外族打击下走向灭亡的道路。
第二节奥斯曼帝国的形成和拜占廷的灭亡
奥斯曼土耳其人的兴起奥斯曼土耳其人原是一支游牧突部落。当塞尔柱突厥人向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世界通史中古时期》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