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37章 先生(1/2)
朱元璋在位期间,下令农民归耕,奖励垦荒,大搞移民屯田和军屯,组织各地农民兴修水利,大力提倡种植桑、麻、棉等经济作物和果木作物。
他还徙富民,抑豪强,下令解放奴婢,减免赋税,严惩贪官,派人到全国各地丈量土地,清查户口等等。
朱元璋深知灾荒给农民造成的痛苦,即位后常常减免受灾和受战争影响的地区的农民的赋税,或给以救济。多次在全国范围内实行大型的租税蠲免。
洪武二年是明初第一次大规模地蠲免赋税。
之后的三年、四年、九年,也曾在应天、河南、北平、山东、江西、两浙等地陆续蠲免赋税。
到洪武二十四年统计时天下田土时,已达到3874746顷。经过洪武时期的努力,社会生产逐渐恢复和发展,史称洪武之治。
此外,朱元璋还十分爱惜民力,提倡节俭。
在朱元璋措施的推动下,农民生产热忱高涨,明初农业发展迅速,元末农村的残破景象得以改观,农业生产的恢复发展,促进明代手工业和商业的发展。朱元璋的休养生息政策巩固了新王朝的统治,稳定了农民生活,促进了生产的发展。
明初刚刚建国,为了使公侯将相尽忠于朱明王朝,洪武五年,朱元璋作了申诫公侯的《铁榜文》,洪武八年,又编了《资治通训》,反复强调要他的臣僚对他效忠,勿欺、勿蔽。
洪武十三年,又编了《臣戒录》,纂录历代诸侯王宗戚宦臣之属,悖逆不道者凡二百十二人的行事,来教育他的臣僚。
朱元璋似乎察觉到了什么,连续的编撰戒律,让手下之人遵守,不要违反规定。
就在《臣戒录》颁布后不久,朱元璋以图谋不轨之名诛杀丞相胡惟庸,屠灭三族,连坐其党羽,株连了一万五千多人。以后又几兴大狱,使胡惟庸案不断牵连扩大。
洪武十五年,马皇后去世,让朱元璋再一次杀心大起。
后来在洪武十九年,又颁布了《志戒录》,其书采汉唐宋为臣悖逆者凡百有余事,赐群臣及教官诸生讲授,使知所鉴戒。
原本其他人以为这件事时间一长,就会逐渐平淡,但到洪武二十三年,功臣太师李善长等人也以与胡惟庸交通谋反被赐死,家属成年者七十余人被杀。
著名儒臣宋濂也因受孙子连累,全家被贬到四川,他也病死于途中。
此案延续了十年之久,前后被株连的几十家王公贵族,共三万多人。
朱元璋突然大肆屠杀功臣名将,无人知道这位明朝开国皇帝,洪武皇帝内心的想法,就连其家人也担惊受怕。
洪武二十四年,朱元璋以江南地薄,颇有迁都之意,派太子朱标巡视关中与洛阳,为迁都作准备。朱标详细考察了西安和洛阳,比较两地的地形,最终志欲定都洛阳,归而献图。
但朱标视察返京后不久患病,在生病期间还向朱元璋上书关于筹建都城的事。
次年朱标病逝,谥号懿文太子。
一天晚上,朱元璋看着自己儿子的灵位,久久不说话。
“你说这老天爷为什么这么做呢?我明明是皇帝,却连自己的儿子都留不住………”
“先是雄英,后是你母亲,再是你………呵呵………难道他老天爷要让我绝后吗?”
朱元璋的声音不大,但却有一种莫名的震慑,身旁的宫女太监都吓的颤抖。
那几天,朱元璋一直去朱标的灵堂,每次都在那里站很久,也不知道在想什么,眼神中时不时绽放杀机,但又很快隐藏。
也是从那天开始,朱元璋慢慢的将自己的重心偏向了朱标的次子朱允炆。
洪武二十六年,锦衣卫指挥使参奏蓝玉谋反,朱元璋随即令人将其拿下,并由吏部审讯。三天后,朱元璋将蓝玉处死,而后是大规模的清洗和株连。
蓝玉下狱后,供词称他同景川侯曹震、鹤庆侯张翼、舳舻侯朱寿、定远侯王弼、东莞伯何荣及吏部尚书詹徽、户部侍郎傅友文等谋反,随之受此案株连被株连的人,仅列入《逆臣录》的就有两万五千人。
胡蓝之狱后,所牵连的人高达十万人。
过了年余,颍国公傅友德奏请给怀远田千亩,非但不准,反将他赐死。定远侯王弼,又奉诏赐死。宋国公冯胜亦被赐死。
经过几次党狱,明初的功臣大量被杀,朝中所能用的文臣武将屈指可数,就连青田先生刘伯温也遭受牵连,只好隐于山中。
洪武三十一年,已经70多岁的朱元璋垂垂老矣,耳朵也聋了,眼睛也看不清了,头发花白,面容就像一个劳碌了半辈子的老翁,只能半闭眼眸,以此来减少精神的消耗。
晚上,他一个人躺在广阔又无人的宫殿中,也不知是不是睡着了,呼吸也听不清,似乎就快睡着的时候,他仿佛听见一个既熟悉又有点陌生的声音:
“重八~你老了~”
朱元璋瞬间被惊醒,眼睛虽然看不见,但却不慌,只是惊讶这皇宫内院,何人竟敢如此称呼?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这个人来自过去》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