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69章 新添师父得欢喜(四)(1/1)
俗话说,“万事皆有因果。”
学生喜欢老师,老师定有过人之处,或者不同地方。
翁同龢之所以得到小皇帝的喜爱,主要有这么几点原因:
从年龄上看,翁同龢相比其他老师父年轻了许多,当时只有三十五岁,年轻力壮,富有朝气,很迎合同治帝的年龄脾气。
其他师父虽然学识过人,但暮气也很十足,总想让同治帝学点之乎者也,变得处世沉稳、办事老成。可这无非着实为难了这个小皇帝。
从学识上看,翁同龢娴习经史,学问精湛,而且讲技娴熟,颇得其法。从他讲述《帝鉴图说》可以看出,翁同龢定是熟读历史、深奥历史、了解历史。
从工作上看,翁同龢的工作当然是老师,值得一提的就是他的责任心。一年三百六十五天,几乎天天早晨四点来,下午四点回家,就算是请了病假,有时也会硬挺着去弘德殿教书。
翁同龢备课极其认真,前一天对当天的授课内容反复温习,直到信口拈来,熟记为止。特别是遇到一些不明白的问题,有时会走遍京都大小门店求解,遍访各界名儒大师,直到弄明白为止,因为这样才能不会误人子弟。真可谓辛苦至极,尚良师德。
据史料记载,翁同龢为了帮助同治帝学好作诗,自己特意询问了自己的老师,又用了将近一周的时间,编抄了《唐诗选读》,让同治帝便于阅读。
要说翁同龢这个老师,还真是负责透顶。他知道同治帝不擅长阅读古文,读起来十分有困难。于是,翁同龢将常用的文言文虚字编订成册,写上注释,同治帝一看就能明白,实属拿来就用的那种精品词典。
还有一件令人折服的事情。有一次教书的时候,看见同治帝字写的歪七扭八,不像平时写的字,一看是因为笔不合手。
第二天,特意请了假,去了京都外的笔店挑选了两支上好的笔送给了同治帝。
同治帝拿到笔后,甚是喜欢,爱不释手。虽然身为皇帝,见到的笔也无数,但见到老师特意送的笔,顿时感到一股暖流,不经意间加深了师生的特殊感情。
如果说慈禧太后对同治帝的学习关心,打个八分,那翁同龢的关心程度轻松到十分,甚至十二分也不为过。
翁同龢在同治帝的教育上可谓煞费苦心,每当他学习厌倦了,便会立刻放下书本和戒尺,带着他出去散散步,缓解缓解紧张的心情,然后再回去上课读书。
翁同龢对于同治帝的学习十分看重,凡是影响皇帝爷学业的一切说不,即使是慈禧太后,翁同龢也会据理力争,敢于直谏。
同治七年,慈禧太后和慈安太后经常带着同治帝巡幸王府,因此打乱了教学计划,影响了书房功课。翁同龢一听到这个消息,立即暴跳如雷,他认为这样不利于同治帝学业,于是就立即上奏了慈禧太后。
慈禧太后虽然觉得翁同龢有点小题大做,可一想这些都是为了同治帝的学习,也没答应也没回复,最后把这份折子“留中”了。
不管翁同龢能否得到最终回复,但终究还是表明了关键一点:翁同龢绝对是个用心良苦的好老师!
不想错过《晚清风云的三位悲情皇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