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105章 帝后两党起纷争(一)(1/1)
1894年7月25日,黄海海面和平时一样略显平静,无人预料下一秒将会发生什么。
突然,随着几声响彻天空的炮轰声,日本军舰在丰岛海域偷袭济远、广乙两艘运兵船,一场为期一个多月的黄海海战拉开了帷幕,这场战争便是众人知晓的中日甲午战争。
中日甲午战争爆发的这一年,正值光绪亲政第五年,也就是光绪二十年。这场战争的来临,并非偶然,而是早有预谋,只不过是等待合适时机罢了。
这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自身就透露出浓郁的封建性和强烈的扩张性,对中国的领土已是垂涎三尺,他们计划以朝鲜为诱饵,企图让中国出兵朝鲜,借由击溃中国。
在这场血雨腥风的中日甲午战争之前,大清王朝树起两面大旗,一面是以光绪帝为首的帝党,一面是以慈禧太后为首的后党。如果再加以区分,那一个是侧重求战的帝党派,另一个则是一味求和的后党派。
这样的场景貌似在中法战争中也有所体现,历史或许会是惊人的相似。当时,法国对中国这块肥肉也是虎视眈眈,他们像日本拿朝鲜当诱饵一样,把越南当成导火索。那个时候的光绪帝还未亲政,但对入侵中国这一耻辱思虑很久,也表明了主战的态度。然而,当时的慈禧太后,扮起了甩手掌柜,当起了缩头乌龟,全权交给了更是胆小怕事、一味求和的李鸿章。最后,迫于舆论压力,才与法国决死一战。但胆小懦弱的性格,始终伴在慈禧太后的左右,最终还是委曲求全,割地赔款。
这次甲午中日战争,场景再次展现。可这时的光绪帝不再是那个时候的皇帝,虽然还是十足的傀儡皇帝,但说话也硬气了不少。
帝党和后党对待这场战争分别是什么态度,如何纷争?这要从头说起。
1894年,朝鲜也并不太平,国内也爆发了大规模农民起义,镇压起义的压力巨大。日本便采取欺骗的手段,让朝鲜政府邀请中国派军镇压。而日本则是以保护在朝日商为由出兵朝鲜。
当时中国接到朝鲜的邀请后,按照中朝亲藩关系的惯例,就答应了朝鲜的请求。于是,分了三路渡海进入朝鲜。这次中国军队出兵2465人,而日本仅仅以保护日商为由,竟出兵4000人。
这时候的李鸿章愚昧至极,压根没考虑过日本为何出这么多兵来保护区区几十人的日商。李鸿章时不时跑去俄、英两国外史那里,一顿萎缩样子,请求俄、英调停讲和。
古人有句话讲得很好,知己知彼百战百胜;古人还讲了一句话,兵可以千日不用,不可一日不备。然而李鸿章毫无察觉战争的硝烟味,入侵的血腥味,而是将日本人的假话当成推心置腹之言,听得津津有味、频频点头。
然而,日本人的魔爪正一步步伸向中国,此时的李鸿章还沉浸在一片祥和的自我安慰之中。
不想错过《晚清风云的三位悲情皇帝》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