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安装我们的客户端
终生免费,永无广告!
第51章 无声之战(1/2)
让蛮人们觉得无比纠结的状态应该马上就会结束了,叙府知府衙门,所有的文武官员,包括军方和使团的人员,都接到了杨侍郎的通知,在此对平蛮政策做最后的总结和谋划。但是,会议的主题似乎早已经明确,杨侍郎一开始就已经决定用兵,这和地方官僚和军队的利益是一致的,所以,些许的反对声音不能挡住汹涌的开战的潮流。所以,很快,会议的的议题就转移到了怎么打好这一仗的上面了。
火攻的计策,知道的人越少越好,当使团和地方官员同意了继续战斗之后,杨侍郎就只说已经有了计划,已和人商议,有一定的可行性,其余的就以军事机密为由,闭口不谈。反而杨侍郎关心的事情更多,在前面的与蛮人的交锋中,肉眼可见的,蛮人必然在叙府乃至各个州县中有奸细,而且有些地方的势力还不小。如果不拔除这样的势力,那么就算是下定决心和蛮人开战,也可能会因为情报等相关信息的泄露而导致战争失败。
李逸在下面听到这个的时候,心里也是非常的吃惊,他太习惯以现代战争的思维来考虑问题了,以为只要定好了计划,以那支军队的执行力,怎么都能把要求的计划执行好,所以,只要计划能够确定,让军队进行实施就行了。
没有想到这个时代的军队,要执行一个事情,需要的不止是完美的计划,更要有好处可以拿,而且计划的执行不能被各种因素打断,减少军队的损失。否则,到了一个临界点,可能也就是死亡的数目不一定会很多,但是严重影响到军队的士气的时候,就可能发生军队的营啸甚至反叛的事件。
奖励的事情自不必说,这个时代的文人似乎天生就知道人为财死,鸟为食亡的道理。这个时代的宋兵,虽然号称天下第一的军队,但你想要改变他当兵就是为了钱的想法那是不可能的,就连现代的军队,又有几支能做到解放军那样的军纪严明呢?
而且,李逸很清楚的记得,在清代,名将周培公就是用金钱的刺激,让一支由家丁仆奴组成的军队,一夜之间变成了骁勇善战的精锐,靠的就是缴获不缴的金钱刺激。
杨侍郎也是文人,但在这方面也从不吝啬,一样大笔一挥,缴获官府一分不要,全部都给军队充做军资。效果非常明显,光是领兵将领那激动的眼神,就可见一斑了。
搞定了奖励的事情,更需要稳定后方,粮草军需的事情自不必说,宋兵常年还在战争状态,都有了一套成熟的体系,能够保证基本的军需需要,其它的细节再完善一下,也就基本敲定了。
其余民众迁移,民壮动员,秩序维护,叙州的地方官员们也是得心应手了,这几年基本都处于战争的状态,也不差这一次了。
只是,这个奸细的处理,让所有人都觉得难办。
在叙府的管辖范围以内,和蛮人有过交道的人很多,那么问题来了,要到什么程度才算通蛮?再说商人,多少商人的发家都是靠和蛮人的交易,要是全部打为奸细,这会造成什么样的后果。
场上的官吏们,对此态度极为不同,使团和军队的人,由于和蛮族的牵连很小,所以,对他们来说,怎么处理这些人都是无所谓的,甚至有部分人在内心希望能够从严从重,这样他好看乐子。
与之对应的,是叙府本地的官员,则是惴惴不安,他们很多人久居此地,多少和蛮人有些联系,要是全部都要严格追究责任,那他们可能一个都逃不掉。现在他们就只希望,杨侍郎的心胸能够像大海一样宽广了。
杨侍郎之前和李逸、高同知谈过之后,其实心里已经有了决断。之前的事情是烂账,生于斯长于斯,怎么可能断的掉和蛮族的交流和交易,是不能把这些人全部当作间谍来处理的。
“诸位大人,昔日叙府众人,与蛮人多有接触,一则并未禁止,二乃生活所迫,不宜追究责任,今日我大宋与蛮人战火重开,事关重大,切不可走漏半点风声。自今日开始,到彻底剿灭蛮人为止,不能有任何人、任何商铺与蛮人有任何的交际,如有违抗者,按通敌罪论处。”
杨侍郎的话一出,在场的叙府本地官员也是放心了大半,既然以前的事情既往不咎,那还有什么好担心的呢?杨侍郎见时机成熟,各方也没有反对意见,也就开始了总结性的发言。
“第一,组织当地民壮,包括投靠大宋的少数民族,。他们不仅熟悉地形、熟悉都掌蛮人,而且都曾受过都掌蛮的欺压,若是有朝廷大军支持。必能踊跃参加。有这些本地人协助,大军可以减少迷路、受到雾瘴毒疫的危险,而都掌蛮利用地利的优势就可以减少一半。”
李逸一边记心中一边暗道:“这一招,我还是苦思当年看过地剿匪电影,才想起充分利用当地群众。这杨侍郎虽是两榜进士出身,至少不象那些言官御使夸夸其谈,务实的很呐。”
杨侍郎又道:“第二。那些遗留在村寨中的蛮人老幼,很多都是他们的眼线,而且朝廷每有围剿,还会偷偷向山上输粮运菜,使他们有恃无恐,如要彻底击败这伙叛逆,让他们走投无路,就得断其援路……蛮人之人和优势便也没了。”他说到断其援路时有
本章未完,点击下一页继续阅读。
不想错过《我真的是个和平主义者》更新?安装看书屋专用APP,作者更新立即推送!终生免费,永无广告!可换源阅读!